绝句二首杜甫(杜甫诗)

文/小帅

提起岳阳楼,大家第一印象可能在头脑中浮现出的是范仲淹的那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那篇千古绝唱当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承千载,亘古不绝 。

还有一首诗,它的作者比范仲淹要早,但是同样的为岳阳楼留下了独善其身的现状下还想要尽忠报国的志愿 。这首诗就是杜甫的《登岳阳楼》 。

古人对这一首诗的评价极高,有的认为它既是杜甫在晚年时候的绝笔诗,又是岳阳楼这个景点的绝笔诗 。甚至认为他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岳阳楼的绝笔诗 。

【绝句二首杜甫(杜甫诗)】“方回曰:予登岳阳楼,左序毬门壁间,大书孟诗,右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也”(《钱注杜诗》)





绝句二首杜甫(杜甫诗)

文章插图
我们在说这首诗之前,先来说一说岳阳楼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好像从古至今一说岳阳楼,我们在头脑当中除了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外,想到多的就是精忠报国这四个字 。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头脑当中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呢?

我们先来欣赏几首关于岳阳楼的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孟浩然

这首诗就是前人所说的另一首岳阳楼绝笔 。大家都很熟悉他,孟浩然的《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一首诗在读起来,粗略一读是写的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景色,仔细回味却能感受作者想为国尽忠的壮志豪情 。

唐代和宋代的报国是不一样的,宋代的报国对于文人来讲,就是要积极的参与政治努力的为百姓服务,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武将来讲,报国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南宋的武将更是想着光复河山 。

但是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在唐代的文人士大夫的眼中报国就是参与政治,并不是要主导政治 。和宋代文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政治家一定是文学家或学问家,而唐代政治家不一定是文学家 。所以在唐代,文人想参政当官,首先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其次才是精忠报国,为国尽忠

所以孟浩然的这一首诗他希望张九龄能够给他一个晋升的空间,能够让他一展胸中的抱负,这首先就是基于自己人生道路的规划,可以说岳阳楼在孟浩然眼里是个体性而非群体性 。


绝句二首杜甫(杜甫诗)

文章插图
而到了宋代,岳阳楼更成为了报国的起点,这一切都源于范仲淹的那一首《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传说范仲淹在做这篇文的时候,并没有到岳阳楼上亲自去看,而是通过一幅图并且再加上头脑风暴,于是这样一篇洋洋洒洒的写景记就出来了,宋代的诗和文讲究筋骨思理,他不像唐代的诗文侧重风神情韵 。

所以才有了“文学在唐代是一个青年人,而到了宋代则是一个成熟的中年人”的说法 。范仲淹写岳阳楼并不只是为了单纯的去写景状物的,果然在最后一段的时候这传达出了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

是因为无论在哪儿都是为国家服务,都是为了黎民百姓和天下苍生 。如果离皇上近点,那就多向皇上进言,要心存百姓;如果离皇上远点那就要深入百姓,同时也要观察皇上的政策是不是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实施 。

所以到宋代的范仲淹这岳阳楼作为一个忠君报国的人文精神便得以流传下来 。


绝句二首杜甫(杜甫诗)

文章插图
而我们今天要谈的杜甫的这首诗,正是从孟浩然开始过渡,正处于人文思想过渡期的思想典型 。

好,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开始欣赏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作为首联,这句话的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像传统的诗,有的清新自然描绘景色,有的铺叙时间地点,而这一首诗则是用了今昔之变,传递出一种愿望得以实现的满足感 。

诗人曾经听到洞庭湖如何如何的壮丽,但是一直无缘得见,而现如今,却有机会登上岳阳楼观看这浩渺的烟波 。

杜甫写到这绝对还没有写完呢,愿望成真了,但应该高兴才是,常人一般就写怀着激动的心情,终于踏上了这座名楼,这座楼周边的景色如何漂亮,洞庭湖又是如何壮阔 。可是杜甫脱离了平庸的续写方式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浩渺的洞庭湖好像把吴楚的东南隔开,天地日月都好像漂浮在洞庭湖之上 。可以说这两句话就把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中间两段完全概括进去了 。极其凝炼,但是不失其美 。

坼,浮这两个字特别有动态感,坼有割裂之意,就好像在说是因为整个洞庭湖就把土地一刀劈成了两半 。浮即漂浮,天地和日月都在洞庭湖面上漂浮着 。这样写呈现出了洞庭湖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水面之宽广,没有如此宽广的湖面是不会将天地漂浮起来的 。另一个是:动态和力量感,如果没有力量怎么会把土地一分为二呢?这层意思就把孟浩然的“波撼岳阳城”凝炼了,同样是写水的动态和力量,孟浩然用五个字,而杜甫则用一个坼,其中功力可见一斑 。

作者用宽广的胸怀体察了天地万物之后,接下来他难道要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果真没让我们失望,他绝对不会像平庸之人一样下笔描写的,笔锋一转写自己悲凉凄苦的处境 。

因为安史之乱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亲戚朋友没有一封书信,只有自己一个人年老体衰,乘着一叶孤舟飘荡在洞庭湖水之上 。

可以说这一句话把杜甫因为战乱的人生现状表达的淋漓尽致,破败的家庭,病重的身体,都让他看不到一点希望,那么他还想从前希望登上岳阳楼吗?

要知道只有北方呆不下去了才有机会南渡登岳阳楼,杜甫不像李白,李白有钱,他周游世界都可以 。可是杜甫不是,他混迹于上层社会的时候看到了上层的腐败,没有挣到钱,他流浪于下层社会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也没有挣到钱,儿子还饿死了 。

可以说杜甫这悲惨的一生就是在穷苦当中度过的,他只有被迫南迁才有机会登楼观湖 。所以现在我们反观首联,可以感受到在看似喜悦中暗含的无奈和悲苦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一首是最精彩的就是在尾联上,这十个字让我们想到两个画面,首先是凭轩涕泗流,我们很容易想象到杜甫,因为安史之乱牵肠挂肚,在眺望洞庭湖之时想起了北方的战火,想起了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穷苦百姓 。于是他靠在了岳阳楼的栏杆上老泪纵横 。

第二个才是戎马关山北,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这个画面,而是通过杜甫的眼中,反射出的,北部外族入侵还有内乱,这个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像曾经一样国力强盛呢?忧心国事的杜甫终于还是不肯放下那颗操劳的心 。

本诗一开始是在说杜甫自己登楼远眺,写着写着就从自己写到了国家,杜甫的眼光可以说是忽远忽近,第一联是写自己,第二联写洞庭湖承载天地,第三联又写自己,最后一联写动荡的国家 。


绝句二首杜甫(杜甫诗)

文章插图
在解读完这一首诗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为什么这一首诗会成为岳阳楼的绝笔诗呢?

  • 首先这种跳跃性把年老多病的自己和动乱频仍的国家联系到了一起,有喜悦到雄壮,再到凄苦最后到悲壮,这四个感情让杜甫在这一首诗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 其次也极其能体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特点,他不像李白一样爽朗,而是郁结于心,通过坎坷的叙述,来让读者了解到他复杂的内心 。
  •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众多写岳阳楼的诗,一般着重于写洞庭湖,而不侧重写楼 。因为楼没有什么可写的,而观湖需要的是观赏者凭楼远眺,一下就把气象扩大了,把胸怀放大了 。
  • 自然再去写国家,写百姓,更自然的由心而发 。可是这一个前提是心中要时刻充满着百姓,才能在不受约束的时候由心而发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心怀着百姓在写自己的体悟 。
在反观孟浩然的那一首《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象就小了很多,格局窄了不少 。正如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所述:

岳阳城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 。



绝句二首杜甫(杜甫诗)

文章插图
正因为上述原因,杜甫的这一首诗登峰造极,成为了诗写岳阳楼的顶点 。因此说它是岳阳楼的绝笔诗并不为过 。

这是小帅对于这首诗的感受,大家有想法我们评论区见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