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辑(访谈)
文章插图
采访编写:徐若风
2021年第一部值得重要讨论的华语院线片,无疑是台湾导演程伟豪的悬疑科幻新片《缉魂》 。
《缉魂》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江波的小说《移魂有术》,由张震、张钧甯、李铭顺主演,在大陆1月8-10日进行了大规模点映,并于1月15日正式上映 。
影片从知名富豪的遇害案讲起,负责此案的检察官梁文超(张震饰)与妻子刑警阿爆(张钧甯饰)在调查中发现,这起看似争夺遗产的谋杀案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惊人的生死迷情 。
文章插图
自首映之后,对《缉魂》各个层面的讨论层出不穷,尤其是影片情节的梳理和人物情感光谱的理解 。在我看来,《缉魂》当然是一部需要被复盘、捋清每个反转与动机细节的电影,但更重要的在于——理解片中的情感变化,比理解高概念或事件逻辑的门槛要更高 。直至最后一秒,影片都灌满了复杂得酣畅淋漓而又保持克制的情感 。看完之后,我思考了将近3个小时,才理解清晰其中某个犯罪动机背后草蛇灰线的情感转变 。
影片导演程伟豪曾一手打造恐怖片《红衣小女孩》系列,他的前作《目击者》更是近年来口碑最佳的华语悬疑犯罪片之一 。而在《缉魂》中,程伟豪做了一次全新的“混类型”尝试,把所谓的“情节反转”渗透入镜像式的人性抉择和双重性的情感体验系统,让悬疑扎根于人物本身 。
每个观众都能靠自己的脑力与独特的人生体悟,去构建自己对《缉魂》独特的解读方式,所以我们并不想要提供标准答案 。
此次对话程伟豪导演,我们直接跨越了“剧情复盘”,而是深入到影片的创作与创作背后的观念,探讨《缉魂》在科幻与悬疑、东方文化与人伦情感、“近未来”与现实等多重维度上试图重构的关系 。
文章插图
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江波的《移魂有术》这篇科幻小说进行改编?在剧本的创作阶段,又对小说进行了哪些方向的取舍?
程伟豪:当时投资方朋友拿了《移魂有术》给我看,看完后,我发现这篇小说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用大脑RNA制造记忆粉末”这种具有真实感的科学论调,并且通过它来讲述一个灵魂转移的类型故事 。
在准备改编之前,我思考到“将人类的灵魂用RNA的形式留下来”这种论调是偏西方视角的,那么我们东方人进行这种题材的创作,是不是可以杂揉进东方的观点?我们东方文化对于灵魂的看法是什么?人死后产生的灵魂,有时候会被称之为“鬼魂”,那么是不是也是可以透过特定的东方术法,让灵魂有办法保存下来?
不过,真正让我对原著进行“大规模改写”的原因,其实是这几年面对家人的离世,让我对于生老病死和灵魂的议题,都有了新的感触 。在最后的编剧阶段,我的爸爸刚好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尤其是在我父亲得肺癌的最后那半年,给了我很大的情感冲击,让我真正开始去思考:我们在面对死亡当前的时候,身体的反应和心理的状态会是怎么样?
病患本人与病患家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这也都出现在《缉魂》的主角们身上 。他们的心路历程基本上算是我的家人们的一种翻版 。这些人世间的生死,伴随而来的牵挂、执念,开始让我展开对肉体和灵魂之间更深关系的思考 。我想把这些思考都改编进去,让它们被“纪录”进电影里,这是我创作《缉魂》最重要的原因 。
我的每部电影,内核都是想要表达情感,最后也都会有关于情感的落点,这次更是锁定在“伴侣之间的爱” 。就像电影里面提到的——“为了爱的人,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这句台词的背后,是剧本创作阶段的时候,因为爸爸的身体状态,让我关照到了妈妈这个不离不弃四十几年的伴侣对他的照顾 。我的父母是《缉魂》取材的最为内核的人物 。
文章插图
《缉魂》导演程伟豪
原来片尾的“献给父母”对位的是梁检与阿爆之间的家庭情感戏 。这是对原著最大的改编吗?
程伟豪:更严格地讲,改编主要留下来的是“人脑RNA制造粉末”的设定,其他的基本都是大改了 。
《缉魂》的故事层层展开,有观众说它是无法被定义类型的电影,因为杂糅了好多种类型,又要做到自圆其说 。那么,《缉魂》和《目击者》最大的不同你觉得在哪?
程伟豪:《目击者》当时是我刚开始试水犯罪悬疑题材,希望可以尝试多种反转模式,然后把反转都聚焦到人物的“真实与谎言”里面的“罗生门事件” 。《目击者》本质上在做的是“我们都是碎片,但拼凑起来它不一定是完整的整体”,因为大家各有各的人性上的私欲 。
文章插图
《目击者》
到了《缉魂》,最大的两个不同是我在最初就确定要做“跨类型/混类型”,以及影片的情感面向是朝向温暖的 。我希望《缉魂》的创作要完全有别于《目击者》,于是在这两个大的面向下开始创作 。
《缉魂》要在类型上走“混类型”,总结起来就是“东方玄学科幻的悬疑犯罪类型” 。它有轻科幻的“近未来”的设定,是距离当下10年内的人类世界,那首先就要有别于硬科幻的创作 。
我在类型上会先做好确切的定义再开始写剧本,《缉魂》不是硬科幻,不是赛博朋克,它比较像是《黑镜》,回到那种“科技之于人性”的探讨——如果科技过度使用的时候,人类身上或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么样的质变?
而东方文化的来源,则考究取材了一些人类起源的学说,包括《山海经》上的内容,还有一些与灵魂有关的术法,这些都是我们东方人自己的文化系统 。我希望在“近未来”的背景下,还是可以带着这种东方奇幻的神秘色彩在里面 。
通常大家讲“灵魂转移”这个概念,国外的好莱坞电影非常多且很普遍 。《缉魂》更想体现的是“灵魂是有好几种面向的”——除了“垂死老人想要永生”这种常见的面向外,还有“死后的灵魂是否可以用特殊方式留在人间”等等 。
文章插图
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类型片创作目前三个阶段的改变与跳跃的?
程伟豪:《缉魂》与此前的《红衣小女孩》和《目击者》的跨越与不同就是,希望给观众一部带有东方神秘悬疑推理色彩的科幻犯罪片 。而在这种状态下,却又有一种温暖的人性情感在里面 。
我觉得在杂糅那么多类型之后,要自圆其说的关键,就是情感 。因为透过人物,以及人物间最真实的情感,就可以把所有的类型全都收拢起来 。这是我在《缉魂》创作时的整体思路 。
刚刚谈到这种“人脑复制”为创意架设的影片,在好莱坞很多见,已经形成系统了 。而《缉魂》在国产片中却非常罕见,和好莱坞的科幻片有不小的差异 。你是如何看待好莱坞的类型创作与自己本次创作的异同呢?
程伟豪:我在看待好莱坞这种“人脑复制”题材的影片的时候,经常会处在一个比较客观、理性的角度 。他们讲的很多“换脑”相关的故事,都是透过一些具体的科学基础所做的创作 。
作为观众,在看好莱坞这些电影的时候,我其实侧重的都不是科幻设定本身,而是人物背后的人性故事 。但是即便在这种观影状态之下,还是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是“难以解释、难以言说”的 。而把东方玄学的语境加入其中,就可以产生很不一样的化学效应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缉魂》的色彩计划
《缉魂》在色调上就很冷峻,构建了一个特别冰冷灰暗的未来世界,空气中的迷雾无法散去,视觉上让一切都显得晦暗不清 。
有人说影片的风格是特异的“东方赛博朋克”,和我们传统理解的并不相同 。那么你是如何搭建这种东方气息的“近未来”世界观的呢?
程伟豪:身为导演,一开始要做“近未来”的科幻电影的时候,首先是要对“科幻程度”有个界定 。虽然原著是在“近未来”,但我在刻画世界观的时候是尝试建立在当代的基础上,所以做的很多工作是影像方面的色调协调 。
我们东方的轻科幻,有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色调?开拍之前,我们做了一整套的“色彩计划” 。
由于故事的主角主要来自于检、警单位,他们办公场所的环境,大多都是使用木头的材质 。大多数科幻电影会采用比较特殊的色调去处理视觉氛围,这是比较普遍的;那么我可不可以大量加入这种“木质色调”来做出改变?这种木头的材质感,能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杂”的质感 。
在服装造型上我们也有专门的设定,希望不要出现鲜艳的颜色,让整个电影都维持在一种中低明度、彩度偏低,甚至是带有一种“灰着质感” 。孔雀绿、藏青、姜黄、砖红,都作为了此次服装的主要用色 。此次的美术指导黄老师,他为整个电影定义的美术观是“灰阶的视觉”,空气永远都是被雾霾笼罩的,偶尔会透一点点晕染的红光 。
至于“东方赛博朋克”,其实谈不上 。我刻意地希望影片的“赛博气息”是不强烈的 。所以没有多数光点的氛围,都是刻意减少的 。这就是我心目中“近未来”的科幻氛围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缉魂》的场景设计
“近未来”是科幻小说中界定世代的概念,但其实在《缉魂》中我感受到了它的写实性,它成了一种可以被改造的现实 。所以还很想听一下你对“近未来”与当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
程伟豪:在《缉魂》里,你会看到很多新旧交杂的产物,主要来自于电子产品、医疗科技(RNA技术) 。但其他的东西,你看起来会发现,好像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
其实我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研究 。人类在这10年内真正会进步的,是语音智能、AR/VR技术、电子产品和医疗科技等,其他东西并不会改变太多 。所以我们在影片中反而花了很多心思,去做这些具体的小细节 。
从我们人类身体上取出来的RNA粉末,再回头去反馈我们的癌症治疗,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它其实是用一种具体化而非视觉化的方式,去形塑“近未来”的世代感,同时体现那个世界与当下世界间不同的关键 。在体现的面向上,就可以产生出很多种可能性 。为此我还找了原著作者江波老师,反复探讨后才着手做这个概念,就是为了让“近未来”的定义可以再更现实一些 。
原本还有另外一个点想放入电影中,就是关于“大数据” 。但如果引入的话,完全可以写成另一个全新的故事走向,只能选择放弃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缉魂》的“近未来”处在微小的细节中
RNA技术是《缉魂》的核心设定 。片中,这种“科技重生”与东方的阴阳观念融为一体,你是如何思考的?
程伟豪:RNA在生物学中是核糖核酸的缩写,它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负责传递遗传信息、指导合成 。简单来说,RNA是DNA的一半,是组成人类的一种单位,也是人类的起源 。在我想要置入东方文化元素进电影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我们文化里的神话传说,以及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比如《山海经》、玄学 。我们的祖辈从这些神话中逐渐衍生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而它们始终在人类的世界运行着 。
所以我做科幻,希望是把阴阳、男女,到最后是人与性之间最根本的状态呈现出来 。当然一些因素下,剧本扣合的部分没有原先设定的那么强烈 。事实上,《缉魂》想要询问的是“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关系 。观众无论是从东方观念还是西方观念,去对这部电影进行切入的时候,都可以得到一种反思与辩证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缉魂》中的“方术”元素
《缉魂》让观众引发最多讨论的是第三幕带出了复杂的情感线,里面有着极致的爱情与仇恨,又演绎出了对“生理/心理/社会性别”的三重探讨、对情感于意识和躯壳间关系的探讨 。这条线索是如何进行构思的呢?
程伟豪:我有看到大家很多不同的讨论,其实都包裹在我们原先设定的面向里 。就像刚刚说的,我真正想讲的是“相处于生死之外”,灵魂和灵魂伴侣有很多种面向可以讨论 。在男女性别躯壳的状态下,我们要思考的是——对于另一半,我们真正在意的是他的外在而已,还是撇开躯壳后,我真正在意的是不是他的灵魂,还是只是他的躯壳?
对于这件事的辩证,是我最想放进电影里来的,让整部影片可以拥有多重不同的思考层次 。
文章插图
科幻作家韩松在评论《缉魂》时说,电影包含了“生老病死、贪嗔痴慢、悲欢离合”,是因为有情(人物间的复杂情感),而不是有术(技术或术法)才造成了悲剧——“六个角色,实际上都死了,经受了肉体、精神和社会的死亡” 。
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不断颠覆,而每层情感在翻转之后,又会带出新一层想要探讨的议题 。能否请你展开谈谈,片中两组人物之间呈镜像关系的情感线索,是怎么设计的呢?
程伟豪:这个说法已经讲得很完整了,甚至有看到影片在经历“人生八苦”概念调整后的情节 。
《缉魂》的整个故事通篇讲的是:我们来到人间就开始受苦,通过两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面向不同的苦,宛如传道一般传递 。
这些苦包括了佛学里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这“八苦”涵盖了片中所有情感上或者犯罪时的动机,让人物们处在轮回里 。而这些动机背后,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你的伴侣?也许你会因为他们而不苦,因为有爱而不苦,这是我真正想表达的 。
最重要的是,你有一个在乎的人,那个人成为了你的伴侣 。在这样的伴侣关系中,我们会为伴侣而生,会为伴侣而死 。伴侣在灵魂层面带给你的是什么?带给你的是爱,带给你的是一种非常需要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存在 。
【一辑(访谈)】
《缉魂》中的每个面向,想要讲的都是多样的爱之间的“共通性”,希望这种“共通”可以刺激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开始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 。
文章插图
两组人物所直面的社会问题也不尽相同,有来自身份认同障碍与隐瞒,也有来自阶层 。这些元素和不少人物行为细节的设计,都让我感到一种写实性 。
你认为类型片在直面当下社会语境的创作过程中,能给创作本身带来什么好处?
程伟豪:我一直觉得类型片可以透过比较戏剧性或娱乐性的方式,包裹很多作者表达 。“真正想要讲述的内核是什么?”这是我每次创作都会一直提醒自己的 。
《缉魂》的叙事做得很复杂,这种复杂不仅来自于犯罪、悬疑、推理这些类型,还在于里面包括了一个更大的表达上的辩证——哲学、玄学、科学,这个时候,我要怎么做?
对我来说,类型只是我的手段,透过这种手段,如果观众有机会从里面的角色去反思自己真实的人生,那是我觉得自己在创作上期待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 。我希望自己每次的类型创作,都不单单只是类型化的强情节,或者一种娱乐服务,里面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反思 。
文章插图
我想接着开一个脑洞 。在任何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人与神之间的区别在于:人是会腐朽的,而神是不朽的 。《缉魂》也打开了“后人类主义”的讨论:人在未来也许会永生,而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与当下也不尽相同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程伟豪:我个人的主观感受是,这件事情千万不要发生 。人一旦有机会永生,人性的贪婪就会越来越大 。贪婪被养大的过程其实是很可怕的,因为人会发觉自己跟神愈发接近,甚至可以一代传一代把自己留下来,背后的心理动机来自基因优越主义 。
这个过程中,你再回望梁检一家,他们的需求就变得很单纯——“我不要永生,我只是希望可以继续活着,与家人好好地相处” 。此时他们使用科技的状态、出发点也不一样——最终回过头来,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另一半,而不是自己想要成为一个神,永远留在这个世界 。
话说《缉魂》里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场戏?
程伟豪:每一场戏我都还蛮喜欢的 。我尽可能地希望每场戏都有一个强大的戏剧性和人物动机,没有任何的水分存在 。比较突出的是梁检在医院发现伪证的那一场,以及第三幕的整段情感关系 。
文章插图
聊聊和男女主角张震、张钧甯合作的细节吧 。张震这次的表演牺牲很大,又有超大的施展空间,让很多影迷感叹他的实力;张钧甯也与她之前有很大的区分度 。
程伟豪:《缉魂》的主要演员们对角色都有非常高的敏感度,他们的准备功课做得比我还要更充足 。最后临近开拍的时候,他们都比我还要了解角色 。
在这样的前提下,这次张震尤其是要在外观体态上有非常大的挑战 。刚开始碰面的时候,因为是癌症的设定,我希望他可以减重,就直接定下了比较辛苦的“20斤”的标准 。他就靠着自己的毅力和演员的专业度,挑战成功 。
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所有的演绎,我们就会发现张震的那种病态感,极度接近于真实的癌症状态,真是事半功倍 。拍摄的时候在镜框里头,就已经能形成特别真实、特别强烈的感受 。这是我对张震印象最深的 。
整体的演员也都非常专业 。他们在每一次很复杂的情绪戏的时候,对角色的理解度都非常高,甚至高到他们可以准备好多种不同的演绎的版本给我看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就能拍出很多种同一时态下不同的情绪展现 。
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剪辑台上的时候,我的选择就很多 。也正因此,他们各自的角色弧光都可以成立,而且每一个人物都很精彩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和你合作的演员,似乎都会跟传统展现给大众的形象截然不同,银幕气质会让观众一下子就产生改观 。包括像庄凯勋、杨丞琳和许玮甯,都会被挖掘出他们的“多重性” 。
程伟豪:我在面对一个要合作的明星时,第一件事就是要面对他们的“明星气质” 。如果希望观众能更有代入感,就需要他们的演绎产生写实性,从而让表演达到商业性与写实性的平衡 。
但写实性大多时候往往来自于观众需要看到不熟悉的外观面相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首先要从外观下手 。譬如像张震的减重,像钧甯的剪短发,过往像杨丞琳也是全素颜的状态还要采用老化的特效 。
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确认这些演员,他们每个人都对于表演有一定的敏感度和很高的追求 。他们也在等待着创作者给予他们一些挑战,关键还是看他们愿不愿意接招 。
我蛮幸运的是,这些合作过的演员们都是乐于尝试突破的 。这真的不是客套话,是他们自己成就了自己的那些角色 。我身为导演,只是处在一个督促与提供选项的位置上而已 。
文章插图
发布会上的程伟豪与张震
文章插图
程伟豪导演在片场
最后一个问题,想听你聊一下平时喜欢看的影片,以及有哪些影片影响到了《缉魂》的创作?
程伟豪:我比较喜欢的电影作者有韩国的奉俊昊、香港的杜琪峰,他们的所有作品我都要看的 。好莱坞的话,就是大卫·芬奇、诺兰,他们都给我产生了启发性的作用 。我常常在自己创作的时候会回头审视,如果自己要做类似的情节和气氛,会怎么去处理 。
如果真的硬要拿《缉魂》对标一些作品的话,我觉得它会比较像《黑镜》,也是在讲科技、人性,视觉氛围的呈现都是有点熟悉却又有点陌生 。而在电影的类别里,最接近的应该是亚历克斯·加兰的《机械姬》 。
文章插图
","content_hash":"62d8113a
- 雪之下雪乃喜欢谁(雪之下雪乃赢了)
- 亲爱的自己(亲爱的她们)
- 相亲对象问我谈过恋爱没有(问女生有没有谈过恋爱)
- 霸道校草的拽丫头免费观看(霸道校草的拽丫头结局)
- 男人恋爱后的变化(男人与男人相处)
- 吴红珍(吴红顺)
- 在地球修仙(女配修仙逆袭录 小说)
- 欢乐喜剧人电影(欢乐喜剧人)
- 2019年12月新番列表(201912月新番动漫)
- 感情低潮期怎么度过(怎样度过人生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