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广陵散(广陵散的意思)
文章插图
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 。这十大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伪托之作 。这些乐曲被历代乐师冠以十大古曲名,以历史典故为旁衬,从而借古人之旧事以壮声势 。
文章插图
二、刺客的高义,名士的绝响《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 。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 。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 。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
《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
《广陵散》原是东汉年间广陵一带民间乐曲,之所以与聂政刺韩拉上关系,是因为蔡邕 。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 。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 。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 。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 。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 。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 。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 。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 。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围防卫森严,恐不易得手 。聂政随即答应了严仲子的请求 。
聂政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邑都 。到了邑都后韩相侠累正在府中 。侠累虽然有大量侍卫层层保护,但聂政还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杀了侠累 。《史记》中只用了简略的语言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不止,又连杀数十人 。聂政最后把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 。聂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而连累严仲子 。后聂政被暴尸于市,可无人认得他 。韩国国君以百金悬赏提供线索的人 。
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就怀疑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所为,于是聂荣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询究竟 。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 。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 。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 。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 。”然后聂荣哀恸而死 。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解,聂荣显然误会了聂政的意图 。聂政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严仲子,而聂荣以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 。但聂荣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聂政成为无名刺客 。
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 。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 。同时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 。偏偏无人对侠累的死表示惋惜和同情 。
买凶杀人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 。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 。例如《史记·卷八十六》里这样说,“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 。《战国策·韩策二》提到,“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 。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 。韩傀以之叱之于朝 。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 。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 。”可见当时两人已经水火不能相容 。但孰是孰非,谁也不知 。
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刺杀一国政要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聂政也许是最凶残的恐怖主义分子之一 。根据《战国策·韩策二》的记载,聂政当时还刺伤了正在侠累府中的韩国国君韩哀候 。《史记·表》中提到这一事件时,仅一句,“贼杀韩相侠累” 。不提聂政的名字,而简略为“贼”,明显带有贬抑刺客行为的意思 。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传里则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 。另外,《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称赞聂政是“士之怒”,气概丝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 。唐睢还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 。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行径 。
《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 。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 。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 。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 。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 。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 。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 。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 。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 。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 。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 。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
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 。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
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西晋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 。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 。
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 。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性烈而才俊”的嵇康,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氏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 。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抵触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262年,嵇康以“乱政”之罪被斩首 。
嵇康曾被钟会指责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独立不羁,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文王亦寻悔焉 。”即便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司马昭也不允 。为了铲除异己,司马氏早已族灭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门望族,如何会对嵇康这个名士下不了手呢?
《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 。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 。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 。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 。但曲为心声 。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 “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
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
《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 。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
据《琴操》记载: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 。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 。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 。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己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
文章插图
典故《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 。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 。《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
解读关于古典十大名曲的格律诗解读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
据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的描述,《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 。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 。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 。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
《广陵散》在清代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
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 。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 。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 。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 。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 。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 。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 。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 。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 。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 。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 。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 。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 。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
绝响嵇康除在文学,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
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极高的天赋 。《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这与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羁、不受礼法约束有很大关系 。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 。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 。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 。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 。”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 。投此亭,由来杀人 。中散(嵇康字)心中萧散,了无惧意 。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 。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 。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 。然爱君之琴,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 。君可更作数曲 。”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击其头曰:“闻之奏琴,不觉心开神悟,况若暂生 。”邀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辨,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 。” 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 。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 。与中散誓:不得教人 。天明语中散:“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 。于此长绝,不能怅然 。”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 。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 。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免遭大祸 。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 。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
面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嵇康是愤然不平 。为表示反抗,他经常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 。袁颜伯《竹林七贤传》云:“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 。”正因嵇康这种愤世嫉俗的表现,使他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这一古代名曲经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样,凝聚着历代传颂者的心血 。据《世说新语·雅量》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 。索琴弹之 。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 。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 。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 。
正因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乐功底,所以,他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但未被允许,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 。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终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
文献嵇康除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这就是其《琴赋》与《声无哀乐论》 。《琴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 。《声无哀乐论》是作者对儒家“音乐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 。其中闪烁着嵇康对音乐的真知灼见 。
【古曲广陵散(广陵散的意思)】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 。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 。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现有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 。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 。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 。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己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
广陵散《晋书》载:嵇康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 。忽客至,自称古人,与谈音律,辞致清辨,索琴而弹曰:“此《广陵散》也 。”声调绝伦,遂授于康,誓不传人,不言姓而去 。及康将刑东市,顾日影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而今绝矣 。”海内至今,莫不痛惜 。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于世 。惟便康之甥衰孝尼能琴,每从康学而不与,后康静夜鼓之,孝尼窃从外听 。至乱声,小有间息 。康疑有人,推琴出户,果见孝尼 。止得三十三拍 。后孝尼会止息之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 。序引在而世亦罕闻焉 。予少曾学琴,亦闻其无传也 。嘉靖己巳,宿尚书顾东桥书室,见有《神奇秘谱》三卷,乃明瞿仙所纂,首列《广陵散》,共该四十四拍 。序其原出隋宫,传唐、宋之御府者,共有六段,段各有题并谱 。余曲六十有一,若世所传《颜回双清》之类绝少也 。惜谱多难抄,今止录其《广陵》一曲,词名则具,而音谱亦略之也 。曲名《广陵散》者,因时晋乘魏际,王陵、毋邱俭、文钦、诸葛诞,继为扬州都督,咸有兴复之谋,俱为司马所杀 。扬地名广陵,散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 。止息名篇者,由音哀伤痛息,客称古人者,乃伶伦也 。皆他书所考云耳 。
开指一段,小序三段,俱名止息 。
大序五段(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 。
正声十八段(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狥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人、扬名、含光、沉名、投剑) 。
乱声十段(峻迹、守质、归政、仇毕、终思、同志、用事、辞卿、气衔、微行) 。
后序八段(会止息意、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 。
署名作者:看门人本文摘自:文哲的博客","content_hash":"b0f6f2a1
- 没资格谈恋爱(高中生可以谈恋爱吗-)
- 随风散步(随风散)
- 自己的灵魂的散文(灵魂相似的人终会相遇)
- 雪的散文(现代散文)
- 雨伞|终于得知熊孩子拿伞必散架的原因了,见到这一幕,妈妈气得牙痒痒
- 散是满天星出自哪里(散则满天星)
- 高血压|孕期多散步对胎儿好这3类孕妇不适合,还不如在家歇着
- 受精卵|孕期散步好处多,但要注意避开几个时间段,让胎儿更安全
- 荣荣|孕妈晚上散步迟迟未归,老公下楼寻找,看到背影后又气又好笑
- 表现形|孩子越长越像爷爷,父亲偷偷做鉴定,看到结果宝爸乐了,家庭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