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产生爱情(爱情)

编者按:情人节就要到了,但你真的懂爱情吗?思想家罗兰·巴特的这本《恋人絮语》绝对是一本爱情圣经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恋人絮语》?在今天,恋人之间的语言变得极度空洞与孤独 。罗兰·巴特认为,我们应该理解恋人所说的不合时宜的语言背后的东西,一种执拗的、不妥协的、义无反顾的东西 。《恋人絮语》为每一位恋人打开了一个创造性的空间 。在这个语言空间中,每一位恋人都可以为爱情语言赋予自己的意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我—爱—你 。我们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恋人絮语》里摘取了部分片段,恋爱中的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为什么会产生爱情(爱情)

文章插图
爱慕/迷恋

也许,人们会对恋人——或对弗洛伊德——说:要假冒的格拉迪娃略微沉浸到恋人的迷狂中并不难,因为她也爱他 。或者,请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矛盾:一方面,佐埃想得到诺贝尔(想跟他结合),她恋爱了;而另一方面,这对恋人来说实在是力不能及的事——她又能驾驭自己,控制自己的感情,并不迷狂,既然她有能力装假、掩饰,那么,佐埃又怎能同时既“爱慕”又“迷恋”呢?这难道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吗?一个高尚,而另一个病态?

“爱慕”和“迷恋”有着难解的关系:如果说,“迷恋”不同于任何别的事物(在一种不明确的友谊关系中融入一滴“迷恋”的话,立刻就能使这关系变色,使它变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关系:我立刻就会明白,在我跟X……或Y……的关系中,不论我多么小心谨慎地控制自己,总带有那么点儿“迷恋”),那么同样真实的是,在“迷恋”中也总有那么点儿“爱慕”:我想不顾一切地抓住,但我也会主动地给予 。那么有谁能够胜任这样一种辩证关系呢?除了女人,还能有谁?除了给予之外,女人不追求任何其他目标 。因此,假如有这么个恋人,他终于能够“爱慕”了,那么他也就处于女性化了的范围里了,与那些伟大的情女、真正的善女为伍了 。这就是为什么——也许——诺贝尔迷狂,而佐埃爱慕 。


为什么会产生爱情(爱情)

文章插图
罗兰·巴特

恋人的礼物

恋人在无比激动近似迷狂的情况下去寻觅、选择、购置送给情偶的礼物 。我挺兴奋地打量一下,看看这东西是否招人喜欢,是否会让人失望,或是正相反,是否会因为礼物过于贵重,反倒暴露出我自己陷入迷狂或受到强烈诱惑的窘态 。恋人的礼物是一种正式表白;我被统摄想象生活的、折磨人的换喻牵着鼻子,完全沉浸到对象中去了 。通过这件礼物,我向你献出我的一切,我用自己的生殖器来点触你;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如痴如狂地逛遍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商店,非要觅到合适的、光彩夺目的吉祥物,最好它与你的欲望一拍即合 。

礼物是接触、感觉的途径:你会触摸我摸过的东西;这第三者皮肤将我们连接在一起 。我送X……一条围巾;他回赠我这样一个事实,即他戴着这条围巾;他确实就是那么天真地理解,并且那么说的 。反之,任何崇尚纯洁的教谕都禁止用手去触摸捐赠或是接受的礼物;佛教徒削发为僧时,他的个人用品、袈裟都是放在供案上送给和尚的;和尚不能用手,只能用杖去接受这些物品;从此以后,所有给他的供品——他赖以生存的东西——都得放在供案上、地上或折扇上 。

“我也一样”

Je t'aime——Moi aussi(“我爱你”——“我也一样”) 。

“我也一样”不是个圆满的答复,因为圆满的东西只能是很郑重其事的,这个形式则太不完善,没有忠实地转达这一呼唤———这声呼唤是不能随意更动的 。

不过,只要这个回答产生令人遐想的效果,便足以触发一连串癫狂欣喜的抒怀:这一欣喜随着突然逆转的局势而愈加高涨:圣·普霍几番遭拒绝,后来突然发现朱莉叶是爱他的 。这一令人销魂的真相的显现不是潜心思索,耐心准备的结果,而是突如其来,令人惊讶,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 。普鲁斯特书中的小主人公请求他母亲睡在他房间里时,也想听到“Moiaussi”(“我也想”)的答复,像一个癫狂的人,也想惊喜一番;而他之所以惊喜万分,也是由于情势突变,父亲心血来潮作出决定,将母亲让给了他(“吩咐弗朗索娃在他房间里给你铺床,今晚就睡在那儿吧”) 。

远方的情人

许多小调、乐曲、歌谣都是咏叹情人的远离 。而在维特的生活中却没有这一经典性的情境 。理由很简单:情偶(夏洛蒂)并没有远离他乡;偶尔离开的是恋人自己——维特 。而远离是就对方而言的,对方离开了,我留下了 。对方永远不在身边,处在流离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说,对方始终漂泊不定,难以捉摸;我——热恋中的我——又注定了得守株待兔,不能动弹,被钉在原处,充满期冀,又忐忑不安——像火车站某个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包裹 。思念远离的情人是单向的,总是通过呆在原地的那一方显示出来,而不是离开的那一方;无时不在的我只有通过与总是不在的你的对峙才显出意义 。由此看来,思念远方的情人从根本上就意味着恋人的位置与他情人的位置无法相互取代;这就是说:我爱对方要甚于对方爱我 。


为什么会产生爱情(爱情)

文章插图
罗兰·巴特

我“想念”你

(在公使处干事时)维特给夏洛蒂写的信总离不开这么个框框:(1)想到你让人多么欣喜!(2)我处于一个琐碎贫乏的境地里,没有你我孤独极了 。(3)我遇见了一个人(冯·B小姐……),容貌很像你;我可以和她谈论你 。(4)我盼望与你重逢 。——像音乐主题一样,这一信息不断被变换:我想你 。

“想你”是什么意思?这话意味着:把“你”忘了(没有忘却,生活本身也就不成其为生活了)以及经常从那种忘却中醒过来 。通过联想,许多事情将你牵入了我的语境 。“想你”便属于这种转喻 。因为就其自身来说,这种思念是一片空白:我不是始终在想你;我只是使你不断重新浮现于脑海之中(与我忘记你的程度相仿),我称这种形式(这种节奏)为“思念”:除了我这是在告诉你“我没有什么可告诉你的”,其他便没有什么可多说的了:

歌德:为什么我又要重新执笔?

亲爱的,你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我没有什么可告诉你的,

尽管这样,你那纤手仍然捧着我的彩笺 。

(《沼泽》,一本清空一气的书 。书中叙述者在他的记事簿上滑稽地写道:“想起了休伯特” 。)

柔情

也说不上是悲还是喜,有时我真想让自己沉浸在什么里面 。今天早晨(在乡村),天阴沉沉的,又透出几分暖意 。我惆怅极了(却又说不上是什么原因) 。脑海里掠过一丝轻生的念头,但又没有怨天尤人的意思(我并不想要挟什么人),完全是一个病态的怪念头,并不碍事(也“断”不了什么),只是与今天早上的情调(还有寂寥的氛围)挺合拍 。

还有一天,细雨霏霏,我们在等船;这一次出于一种幸福感,我又沉浸在同样一种身不由己的恍惚中 。常常是这样,要么是惆怅,要么是欣喜,总让人身不由己 。其实也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好端端便会失魂落魄,感到沉醉,飘飘悠悠,身如轻云 。我不时地轻轻触动、抚弄、试探一些念头(就像你用脚伸入水里试探一样),怎么也排遣不开 。

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

这便是地地道道的柔情 。

爱情的消失

恋爱是怎么结束的?——什么?爱情完了?总之,谁都弄不清楚,除非是局外人 。有种天真无知遮住这爱的终结,这个按照永恒法则来孕育、肯定和体验的爱情;不管恋爱对象变成什么,他/她消失也好,变成普通朋友也好,我反正是看不清的;结束了的爱情有如一只不再闪烁的飞船,它远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本来情偶就如一片嘈杂声嗡嗡作响,可忽然间喑哑了(当你尚在预测对方要消失时,那就说明对方绝没有消失) 。

这一现象起因于恋人表述的局限:我(恋人)不能说出自己的、完整的爱情故事;我是个只能起头的诗人(叙述者);这个故事的结尾,正如同我自身的死亡一样,只有别人知道,只有别人能将我的爱情及其结局写成小说,写出外在的、神秘的叙述 。

让我们重新开始

【为什么会产生爱情(爱情)】对爱情有两次肯定 。先是有情人遇上了意中人,于是便立即作出肯定(心理状态表现为痴迷,激动,亢奋,对美满前景遐想瞻望):对一切都报以肯定(一种盲目举动) 。接着便是一段隧道里的暗中摸索:最初的肯定不断地被疑虑所啮咬,对对方的挑剔不断地危及爱情的价值 。这段时间内,情绪低落,满腹怨艾,衣带渐宽 。但我肯定能从这个隧道里钻出来;我能“挺过来”,也不会因此而告吹 。当初我是怎样肯定的,我再次给予肯定 。但又不是反复,因为我现在所肯定的就是当初的肯定本身,而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我充分肯定我俩的初遇 。但又有所区别 。我期冀的是旧情的复归,而不是反复,我对对方(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的情侣)说:让我们重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