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案例名称(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管理学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案例(一)——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案例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结合章节:项目一 领悟管理 。

三、案例意义:当前,国内《管理学》教科书中的基本理论思想与企业管理实践或案例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而对中国本土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管理哲学思想关注得明显不够 。因此,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中,学生接触更多的是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受到的是西方文化影响,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管理哲学思想认识不足 。为此,《管理学》 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一年级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有必要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色,让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研读和感悟中华文化经典,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

四、案例描述:一百年以前,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了管理学 研 究 史 上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的 《科 学 管 理 原理》 。这一名著的问世标志着管理进入了科学管理时代 。科学的管理不仅关注抽象的管理理论本身,重视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而且也关注具体的企业管理现实,倡导管理理论思想对丰富的管理实践的指导 。随后,西方一系列企业管理实践者和学者,比如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乔治·梅奥、切斯特·巴纳德、亨利·明茨伯格、赫伯特·西蒙、哈罗德·孔茨、彼得·德鲁克等开始了管理思想的一系列探索与研究,这些探索与研究在推动管理理论发展的同时,也使管理学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并形成了一个有机和成熟的逻辑体系 。当前,国内《管理学》教科书中的基本理论思想与企业管理实践或案例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而对中国本土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管理哲学思想关注得明显不够 。因此,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中,学生接触更多的是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受到的是西方文化影响,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管理哲学思想认识不足 。为此,《管理学》 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一年级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有必要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色,让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研读和感悟中华文化经典,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

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本观、和谐观、毅力观等思政元素构成了东方管理思想的重要基础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这些思政元素,具有传承与发扬光大的积极意义 。在《管理学》课程思政实践中,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挖掘其中蕴含的东方管理思想,理解其丰富内涵,从中汲取养分,并与时俱进,揭示其现代价值,焕发其生命力,将极大地提升管理学课程思政效果 。比如,在讲解“计划职能”知识点时,我们讲解了《国语·越语》中的一段非常经典的对话—— — “臣闻之贾人,夏则资裘,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同时也列举了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中讲的至理名言—— — “宜未雨而绸缪 ,毋 临 渴 而 掘井”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在讲解“领导职能”知识点时,我们讲解了汉·王符《潜夫论·释难》提出的“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孟子·离娄下》提出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以这些中华经典阐述领导者的人格特质、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等知识点 。总体来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思想,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点教学进行衔接融合,让学生在感受和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理解管理思想,无疑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

2.以中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与优秀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根据 2019 年 《财富》 杂志最新发布的世界500 强排行榜,中国大公司数量首次与美国并驾齐驱 。从数量上看,中国有 129 家上榜,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21 家)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在这些上榜的中国企业中,既有传统能源领域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金融领域的工建农中四大银行,房地产领域的碧桂园、恒大、绿地、万科,也有互联网及相关领域的华为、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小米等 。这些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上榜企业无疑是中国经济快速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企业在经营业绩上不仅有着较为靓丽的表现,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随着更多中国企业走上国际竞争的舞台,中国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的身影逐渐出现在世界各大著名商学院的讲台,传播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实践,并在管理理论创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南开大学商学院公布 2019 年最新的数据,入选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的中国大陆企业案例共有 147 个,涉及 110 家企业,分布于 18 个行业 。其中归属于综合管理的案例为 30 个,占比为 20.4%;归属于战略的案例为 26 个,占比为17.7% 。特别地,在入选次数方面,海尔集团 7 次入选,阿里巴巴 5 次入选,国美电器 4 次入选,联想集团、腾讯、海航集团等 3 次入选。总体来讲,中国企业频频入选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中国企业富有东方特色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已经融入当代的管理学科体系中,并被西方管理学界所关注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探索与东方特色管理思想作为现代管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一笔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弘扬推广 。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中国优秀企业家的个人成长故事、企业经营管理故事以及独特的企业管理思想,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关注中国优秀企业生动的管理实践和优秀企业家的管理思想,总结管理学理论体系中的“中国管理智慧” 。这种课程思政的实践做法一方面使课程的理论教学更接地气,从而促进课程主要知识点的传授,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聆听中国企业家的故事和管理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与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思想的理论自信 。




管理学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案例(二)——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观点


一、案例主题: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观点——以日常学习生活现象点滴为例 。

二、结合章节:项目二 探索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案例意义: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现象点滴 ”案例的讲述,不仅使学生明了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观点对现代企业管理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而且使学生明了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观点不仅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适应和促进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启示我们,在以后学习工作过程中要深刻领悟到“熟能生巧”的人生哲理,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专一行,正所谓“行行出状元”——只有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做到专心、恒心,才能成为该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为社会、为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 。

四、案例描述:亚当·斯密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哲学家,1776年发表了《国富论》,该著作不仅对经济学、政治学的发展贡献很大,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其中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就是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原因如下:

1. 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熟能生巧的道理: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就可以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

2. 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是第一个采用汽车生产流水线作业方式来装配汽车的先驱 。1920年2月7日,福特公司平均1min生产一辆汽车,而采用生产流水线作业后的1925年10月30日,福特公司平均10s生产一辆汽车,生产效率提高了500%,这样的速度让同行为之震惊,让世界为之震惊 。其根源就在于分工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3. 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 。

亚当·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 。

总结提问:同学们,大家对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有什么感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而且还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要深刻领悟到“熟能生巧”的人生哲理,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专一行,正所谓“行行出状元”——只有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做到专心、恒心,才能成为该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为社会、为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 。

五、案例反思: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 。通过对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相关日常学习生活点滴案例的讲述,一方面,使抽象的“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原因内容丰富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又有说服力;另一方面,由于使用了相关案例多媒体和教师富于情感的语言演绎,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进度、效率,而且可以激发起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达到传道解惑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使学生不仅明了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的观点,而且使学生明了在以后学习工作过程中要深刻领悟到“熟能生巧”的人生哲理,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专一行,正所谓“行行出状元”——只有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做到专心、恒心,才能成为该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为社会、为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 。

【课程思政案例名称(课程思政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