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鸣虫——蝈蝈、蛐蛐、油葫芦,油葫芦

爱玩儿、会玩儿是老北京人的一种特点 。遛鸟、下棋、弹琴、听戏、淘旧书……各种文化层次和经济能力的人都有自己的爱好 。北京人以特有的耐心和精致 , 把这些消遣发挥到极致 。它们不但是老北京一道风景 , 也成为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冬日里 , 老北京人好玩“鸣虫” , 堪称一景 , 是老北京人的一个乐儿 , 虫虽小 , 却在“花鸟鱼虫”占据一席之地 。漫天大雪 , 寒气甚厉 , 整个北京城银装素裹 , 怀揣装在鸡心葫芦或是棒子葫芦里的蝈蝈儿 , 走在行人稀少的胡同街巷 , 不知谁家院墙里伸过来的树枝上滑下一捧雪 , 正好落在你的头上 , 这时蝈蝈儿“吱、吱、吱”地唱起欢快小曲儿 , 简直就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


鸣虫之好 , 始于皇家玩鸣虫目前能找到的最早历史记录是唐代 ,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每至秋时 , 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捉贮蟋蟀 , 闭于笼中 , 置于枕畔 , 夜听其声 , 庶民之家皆效之也 。”
到了宋代 , 已在民间流行 , 据《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称 , 杭州人“每日早晨 , 多于官巷南北作市 , 常有三五十火斗者” 。而《梦粱录》中也提到 , 京城街市上“专为棚头 , 斗黄头 , 养百虫蚁、促织儿 。”
据称 , 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最擅斗蟋蟀 , 《万历野获编》中说:“我朝宣宗最娴此戏 , 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 , 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 , 宣德皇帝要 。’此语至今犹传 。”




玩鸣虫——蝈蝈、蛐蛐、油葫芦,油葫芦

文章插图




清代则“清宫除夕及新正宫廷筵宴 , 以绣笼储秋虫置于筵侧 , 盖自康熙时始也 。时奉宸苑之北小花园内监以秋虫之子育之温室 , 如唐花然 , 遇筵宴则以之承应 。自后遂行之 , 为恒制” 。
所谓“唐花” , 就是冬季用火炕育花 , 催其开放 , 又称“煻花” , 今中山公园内仍有唐花坞 , 即古人唐花处 。唐花室温暖如春 , 同时用来养鸣虫 , 可谓一举两得 。一般来说 , 鸣虫属秋虫 , 寿命不过120天 , 置于温室中 , 其寿命会大大延长 , 年节欢宴 , 有鸣虫叫声的陪伴 , 增加了许多趣味 。




玩鸣虫——蝈蝈、蛐蛐、油葫芦,油葫芦

文章插图




三大鸣虫


“冬日养秋虫 , 以蝈蝈儿、油葫芦、蟋蟀、金钟儿、咂嘴儿为主 , 不只听叫 , 兼喜其形 。”翁偶虹先生在《老北京人生活艺术》中如是说 。其中 , 又以蛐蛐、蝈蝈和油葫芦为主 , 号称三大鸣虫 , 当今很少有人能分辨出这三大鸣虫了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仨种鸣虫 。


玩鸣虫——蝈蝈、蛐蛐、油葫芦,油葫芦

文章插图


蝈蝈儿
蝈蝈又称鸣螽、叫哥哥、叫蚰子 , 古人称”聒聒”或“蛞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