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科学防治心肌梗死

ml>由潜伏的冠心病到心肌梗死的发生,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但是我们是否就是听天由命,傻傻的等待胸痛发生,再启动应急机制?显然不是,心肌梗死给了我们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和无数的机会去预防。
一、解析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由慢转急的关键时段,但冠心病本质上是慢性病。可惜的是很多人漠视身体的提示,更都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人们总是被动的把努力放在“胸痛”的鉴别诊断上,只想在“胸痛”发生时去更早的诊断,或者期待好的治疗手段。其实这时已经太晚了,实际上我们医生还能做到去防止70%-90%的心肌梗死发生。
防治|科学防治心肌梗死
文章插图

上图大家很熟悉了。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外周血管闭塞等,我们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这些疾病的核心环节是人体的大中动脉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图中的血管壁上的黄色物质,动脉粥样斑块。这些物质形成的斑块越来越大,血管的狭窄也就越来越严重了,也就可能出现心脏缺血心绞痛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果有一天,斑块发生了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血栓一大就可能完全堵塞血管了,那就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塞发生了,死神张开了血盆大口。
二、心梗的致发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是血液中的胆固醇钻入了血管壁,积累起来,并引发了血管的一系列变化。“胆固醇钻入”是否容易,一由血管壁内皮细胞是否坚强决定(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二由破坏血管壁内皮细胞的危险因素多少决定(心血管危险因素),三由胆固醇的多少决定(心血管危险因素)。
㈠ 家族史先天注定是我们现在所无能为力的。但提醒有心肌梗死、脑梗死、支架植入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做好其它危险因素的防控。这也就是先天不足,后天补上。
㈡ 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这五个是第一梯队,这是不想得心肌梗死的朋友们要重点去努力改善的地方。
防治|科学防治心肌梗死
文章插图

第二梯队包括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心率、压力大、A型性格等。
对前五大危险因素,防控分两个层面:一是从小(小至婴儿)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健康饮食、规律运动、避免烟酒;二是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指标,并及时遵从专业医生进行处理。这是ASCVD的一级预防。
㈢ 已经确诊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病的人群,在继续积极做好上述的一级预防同时,也需要做好二级预防。这时往往需要服用他汀和抗血小板类药物。这些药物可抗血小板黏附聚集,扩张冠状动脉,保护缺血心肌,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所以千万不能擅自停药或者更改药物剂量。很多患者一段时间药物治疗后,未再发生胸闷、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就自行减量甚至停用药物,尤其节日聚会时经常有亲朋好友“善意”提醒长期服药会“伤肝、伤肾、伤胃”,还有些人守“老例儿”,认为正月吃药不吉利,所以过年期间就把药停了,这都是很危险的事。
当然,更严重的冠脉狭窄时,往往是单纯药物所不能确保安全的,这时就是介入(支架)治疗和外科搭桥治疗该出手的时候了。目前,一些不科学的宣传过度地强调介入支架的副作用,这其实是因噎废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支架是近几十年心血管领域最重要的进步,没有之一。放弃支架,也意味着你的治疗方案一下子就退步几十年到1980年的诊疗水平。大家要做的更多是听从专业医生的诊疗方案,医生并不会无原则的去乱放支架。
三、心梗的预防措施科学防治心肌梗死应该特别关注一下3点
生活方式干预:总体讲,减盐、健康饮食结构、控制体重、适当体育活动、戒烟限酒、平和情绪、良好睡眠等。
基本遵循“低盐低脂”的原则,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鱼肉、豆制品和奶制品等,不宜常吃或大量食用动物内脏及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因为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容易使血脂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且暴饮暴食使胃肠道的血流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相对减少也容易导致冠心病症状的加重或复发。
香烟不但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且能直接导致冠脉损害、痉挛等,所以,不论是否罹患冠心病,都应该严格戒烟,包括二手烟。适量饮酒有利于体内血液循环的通畅。患冠心病者,可适量喝一些酒,但切勿贪杯,不要饮用烈性酒,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发生心脏事件。
熬夜时,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会被打乱,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血黏稠度增加;所以专家建议少熬夜,尽可能遵守原来的生活规律。
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冠心病加重。因此,保持情绪稳定和精神愉悦有利于冠心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健康。
气温偏低或天气情况不稳定,早晚或室内外温差大。骤冷骤热可使呼吸道及全身抵抗力降低,极容易发生感冒和急性支气管炎等。感染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所以注意保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防治|科学防治心肌梗死
文章插图

2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一级预防):至少应按现有指南达标管理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3CVD患者高危个体管理(二级预防):已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按指南进行规范治疗。
参考文献
防治|科学防治心肌梗死】内科学.第九版.葛均波,徐永健,王辰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