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有关抗生素的日常“豆知识”

随着季节交替之时的到来,人们往往会变得比平时更容易生病中招。邻居小童这两天就恰好发烧了,他妈妈带他去医院看病,本以为可以像家里老一辈说的那样 直接打个“消炎针”就好了,可是医生却在进行了查体和血常规检查后只开了几种对症药物给小童就说可以回去了。这就使得小童妈妈非常疑惑:难道发烧不是只要打消炎针就好的吗?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小童妈妈所在的这个地区的大家都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这里所提到的“消炎针”、“消炎药”通常指的都是抗生素药物。而我们知道,抗生素毕竟是医用药物。只要是药物,在应用的时候除了药物本身的效果之外都会附带一些对人体有所影响的副作用。想要更加安全可靠地应用抗生素,就要遵循一定的医药规律。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和抗生素有关的一些日常生活中应该知道的小常识。
一. 不是所有的发烧都需要用抗生素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现在的一些人群在观念上把抗生素直接当做是能够“包治百病”的“神药”,哪怕只是碰上些发热咳嗽甚至是其他小毛病都直接上抗生素,这肯定是不妥当的。
首先,用药都要有针对性,抗生素也一样。抗生素是一类专门针对细菌起到抗菌作用的药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发烧感冒却并不都是细菌引起的,多数反而和病毒或其他类型微生物有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抗生素就不是必要的了。非用不可的话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还会带来一些本不该有的副作用。
二. 发病早期大多可先不用抗生素以免掩盖病情
病情|有关抗生素的日常“豆知识”】在规范的门诊诊疗中,如果遇到确实有细菌感染同时又有明显的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的病人,医生往往会从给病人减轻痛苦的目的出发,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给予临时激素应用等可暂时缓解不适感的药物。
然而,这些对症药物大多都完美遵循着“治标不治本”的原则,在缓解表面症状的同时对解决病因却没有什么帮助,反而在某些时候掩盖了真实病情,使病人和医生对病情程度产生误判。因此,医学界有个共识:在发热性疾病的最初几天,为了进一步厘清病情,抗生素类和其他可能会掩盖病情的药物能不用就尽量先不用。
三. 抗生素应用的时机和时间有其特殊性
在临床上应用抗生素的时候,往往又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短时间内病情还没来得及有所变化,病人或家属就对用药产生质疑并心急地提出更换药物的要求;或者是药物疗程已足,病情顺利好转,但病人却为求保险而要求继续多用药一段时间。
要知道,任何一种抗生素在从开始生效到疗程完成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罔顾了药物作用的客观规律,不管是用药时间过长还是过短,都会给临床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 滥用抗生素易导致耐药菌暴增
从更广泛的社会公共卫生角度来看,谨慎使用抗生素也是有其必要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处于持续变化过程的问题。如果把目光沿着时间线上溯得更久一些,在上世纪初抗生素还未被发现之前,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核心必然会是细菌感染(虽然那时候估计连公共卫生这个概念都还没有)。时至今日,种类繁多、效果卓越的抗生素药物在人类抗击细菌感染的战争中作出了非凡贡献。
不过,这场战争目前还远远没结束,并且在不久之前有了新的走向。由于抗生素使用过多,越来越多的细菌菌株对多种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从这个方面来说,尽量克制滥用抗生素的倾向是在全局上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虽然这个话题在医药领域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主题,但是要使得公众普遍对此有所认识的话依然任重道远。一旦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点并努力去做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人类就能够在这场抗击感染的战争中争取到长久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