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魔爪”正伸向青少年,每4个学生中就有1个生病!

24.6%
这是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的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
相当于4个学生中就有一个
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
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然成为社会焦点
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
抑郁症的早筛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这个“魔爪”正伸向青少年,每4个学生中就有1个生病!
文章插图

日前,教育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消息一出,立刻冲上微博热搜。随之而来的是网友们的热议:体检筛查抑郁症有必要吗?如果筛查出抑郁症,这些孩子会不会被“贴标签”,受到“特殊对待”?孩子们的隐私谁来保护?
这个“魔爪”正伸向青少年,每4个学生中就有1个生病!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社交平台截图
对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教授进行了解答。
筛查不是“戴帽子”
“教育部出台政策,出发点是为了早期发现抑郁症,从而进行早期干预,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如何更好地进行人性化的帮助,而不是通过冷冰冰的量表给孩子贴上‘有病’‘没病’的标签,如何保护孩子的隐私,这是这项工作在具体落实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胡少华教授认为,筛查是心理评估的第一步,并不是诊断,筛查结果的阳性也不代表给孩子戴上抑郁症的帽子。“这项工作的进行不是为了把孩子当成潜在的病人,而是怎么样从正面对孩子做心理保健,更积极更科学地引导孩子应对压力。”
这个“魔爪”正伸向青少年,每4个学生中就有1个生病!
文章插图

青少年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政策的背后,是抑郁症患者中青少年群体愈发庞大的现实。
“在我的门诊中,60%是青少年。”胡少华教授告诉采访人员,一到周末、寒暑假,门诊里、病房里几乎全是青少年患者。据统计,2020年,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有约3.5万人次青少年患者因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就诊,绝大部分与学习压力、家庭压力和人际关系相关,而2021年1月至10月,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总门诊量突破10万,青少年患者占据很大比例。这些人当中,有过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约40%-50%。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有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身体逐渐成熟,但思想并未完全成熟,想要独立,但暂时又不具备独立的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情绪动荡、三观逐渐形成、充满矛盾和叛逆的阶段。
面对来自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些孩子往往没有成熟的应对机制来化解压力,应对方式相对单一,向朋友求倾诉,朋友也只是青少年,很难提供有力的支持,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容易积压负面情绪,最终就会出现抑郁。
另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情感的交流减少了,这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增加患病风险。
别做“怪兽家长”
“绝大部分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患者,家庭关系出现问题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责任。”胡少华教授说,“强势的父母,完全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不停地给孩子施加压力,总是用命令的方式交流,在孩子求助后还是没有给予任何支持……这些都是典型表现。”
就在前几天,他接诊了一名自杀未遂的中学生。事实上,这已经是男孩第二次自杀了。也正因为孩子出现了极端行为,家长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和许多抑郁症青少年一样,男孩也有一个“问题家庭”:父母忙于生意,对他的陪伴很少,关注点永远是他的成绩,父亲脾气火爆,一出现观点冲突就对他进行严厉训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男孩的性格也颇为急躁,在学校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更加剧了他的负面情绪。
这个“魔爪”正伸向青少年,每4个学生中就有1个生病!
文章插图

胡少华表示,孩子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应该学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学会真正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多倾听、理解,而非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不仅对孩子自信、自尊的培养非常重要,而且相当于为他漫长的人生都打下了坚实而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