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罗颂平:医学需要经验的积累。我国的西医和中医在毕业后都需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各专科轮转并通过考核,才可以进入一个专科从事医疗工作。然而,由于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疾病观和治疗观不一样,中医更加注重整体和个体,西医更加注重病原体,强调规范。中医的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又强调五脏相关,全身是一个整体。因此,治疗更强调全身的调理。中医所说的“调理”,是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是治病,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保健养生。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院长师彬:中医讲究整体,更讲究长时间、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仅以中医诊脉来说,近百种脉象的分辨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掌握。名老中医的医术传承无固定的、相对完善的场所和相对稳定的继承、研究团队,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处于个人整理、个人继承的工作层面,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就整个行业而言,中医传承始终缺乏一个良好的平台。且跟师医生受学历影响,在职称评定、上升空间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年轻中医,虽然寂寂无名,并未两鬓斑白,却对中医有一颗赤子之心,医术也很高超。他们可能头衔不高、病人暂时不多,但和老大夫一样尽心尽力救治患者。希望能多给年轻中医机会,只有他们成长起来,中医才会越来越有希望。
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教授黄煌: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现代人获取知识经验的手段更丰富更快捷更有效,这为年轻中医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可能,我觉得,不远的将来,年轻中医也“吃香”。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医学子的临床技能?这是一个大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但最重要的一条,还是要多临床、早临床,而且要跟对老师,学校也要教学得法。思路方法不对,临床再多也白搭,所以首先还是要读好经典。
中医药学生上西医课就是“西化”吗
采访人员:中西医并重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我们提倡中西医结合,目前我国中医药专业培养课程中也会教授一些西医课程,人们就此提出疑问,这会不会导致中医药专业学生的西医化倾向?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余曙光: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并不是只能运用中医传统的“四诊合参”等手段才能诊疗疾病,也需要在打牢中医药专业根基和中医思维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运用好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不断强化中医药专业的综合能力,而这并不能被称之为“西化”。现代中医教育,既要有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也要有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全国老中医学术传承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杨进: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注意分层培养、因材施教。中医专业学生要树立以中医为主的培养理念,课程以中医为主,再辅之以现代医学课程,避免全盘西化。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做到中西医学并重,即使本科阶段不能全盘掌握相关知识,也能为后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有学校开设“纯中医”试点班级,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中医,加强中医经典学习,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陈凯先:中西医学科的汇聚需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和壁垒,要有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高水平的中医药大学与顶尖的西医院校(以及一流水平的综合性院校)的紧密型战略合作,真正诞生一些从0到1的原始创新。
可以考虑创建一些高等教育“特区”,秉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中医和西医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原则,汇通西方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在医疗、科研、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使科学研究有梯队、结合诊疗有规范、产业创新有方向、创新人才有归属,推动中医创新和中西医汇通新型学科发展。核心是要坚持面向重大临床需求,坚持中医药原创哲学思维的指导和特色,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新技术,同时通过基础研究的探索,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理论原创性成果。
除了强化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之外,还要探索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要打破校际、院际和学科之间互相隔绝的“围墙”,以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以凝练学科方向为主线,建立学术管理相对独立、人员归属相对淡化、专家组合相对自由的组织机制,会聚起一批功底扎实、胸怀宽广、眼光远大的优秀人才。
- 科室|桂林中医院:开展6S管理评比验收活动
- 张仲景|南阳市中医院举行医圣张仲景雕像揭幕仪式
- 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全国巾帼文明岗——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糖尿病科
- 医疗技术|两部门发文规范中医医疗技术命名
- 规范|两部门:规范中医医疗技术命名
- 中医医院|澄城县中医医院举行医圣张仲景雕像落成揭幕仪式
- 市中医院|市中医院增夜诊与周末门诊
- 优秀人才|培养中医临床优秀人才
- 技术创新联合体|“湖北省传统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举行中医药产业有了科技转化新平台
- 七大营养素|中医专家提醒:通便别再只盯香蕉,不妨试试这七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