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文|李厚辰
文章图片
《唐伯虎点秋香》
你有“审丑”的趣味吗?第一反应当然是没有 , 但“审丑”现象确实广泛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 。
尤其是被称为“土味网红”(这个概念本身似乎有对乡土社会的某种歧视)的“审丑”对象 , 已经是受到官方点名批评的网络现象 。 他们被当成一种趣味与审美的“亚文化” , 一种疾病 。 这个表象的“丑”似乎映照着观看者内心的“丑” , 因而需要被治疗 。
不过也没有那么简单 , 典型“审丑网红”怪鸽的一句“奥利给”不也可以登堂入室 , 成为主流话语吗?对“丑”的兴趣 , 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 , 翁贝托·艾柯著有一本《丑的历史》 , 系统梳理了“审丑”在人类社会中如影随形的关系 。
不过今天的文章倒不是要来介绍这本书 , 而是要提及一种具有时代性的”审丑“现象 , 这与上述“土味网红”构成了一个非常相近的家族 , 这就是“丑角化” 。
这个话题来自最近大火的20世纪近代史B站up主“小约翰可汗”的内容 。 这个频道的近代史内容中 , 最被津津乐道的 , 就是其中被塑造的 , 近代史上的“丑角”们 。
从这个up主的内容 , 延伸到对于两届美国总统“懂王”与“睡王”的丑角化塑造 , 其中似乎有一种模式 。 连同近期在互联网环境中一直被关注的“阴阳怪气”与“乐子人”的语用潮流 , 例如说“他急了 , 他急了” , 也是一种明显的丑角化 。 还有很多网络meme、梗图 , 例如对瑞典环保少女格丽塔·桑伯格肥胖的恶意揶揄作梗 。 从这个角度 , 互联网语言风格和文化都带有丑角化的倾向 。
例子举到这里 ,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了自己的一点“审丑”趣味呢?但今天的文章不是要对拥有“审丑”趣味的人大加鞭笞 , 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探索这个比你想象更广泛的冲动 。
01.
丑的功能
过去我们谈过很多“敌对”的话题 , 其中很重要的是互联网环境中人与人的敌对 。 透过“审丑” , 我们可以把敌对做一个具体的洞察 , 我们可以构造可怕的敌人 , 可敬的敌人 , 令人惋惜的敌人 。
【“懂王”之后是“睡王”,人们为何热衷于制造“丑角”?】当然 , 敌人也完全可以是一个丑角 。
在很多抗日神剧、战争电影中 , 如经典的法国二战电影《虎口脱险》 , 都运用了“丑角化”的手段来呈现敌人 。 不过《虎口脱险》是一种彻底的戏谑态度 , 例如主人公在浴室靠“鸳鸯茶”这首歌来对暗号部分 , 依然是丑角式的 。
文章图片
《虎口脱险》
如此看来 , 今天弥漫于互联网的“丑角化”并不是新鲜产物 , 我们甚至可以说 , 它直接脱胎于政治讽刺漫画 。 政治讽刺漫画的对象 , 就是拿出一个可憎的特征 , 并将其无限夸大 , 以构成羞辱的目的 。
这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审丑 , 通过将对手羞辱为一种可鄙的对象 , 完成一种宣泄 。 这与“土味网红”审美在动机上几乎完全相同 , 它提供了一种最简单直接的优越感来源 。
“审丑”、“乐子人”不是一种趣味 , 不是一个“亚文化” , 相反 , 是真正的主流文化 , 是一种强烈而现实的需要 。 这就像艾柯在《丑的历史》中所写:
我们可以吊诡地说 , 严肃和阴郁是健康的乐观主义者的特权(我们不得不受苦 , 但永恒的荣耀属于我们) , 笑声则是在悲观中辛苦度日者的良药 。
丑角与审丑 , 就是今天驱动我们松弛与笑容之物 。
02.
丑角与低幼化
“低幼化”也是最近批判互联网文化的一个关键词汇 。 此前 , “低幼化”主要指向互联网词汇的使用 , 例如叠词和萌化的表达 。 但事实上 , “丑角化”也是低幼化的一种 。
我们不妨先谈谈反派的兴起 。 在进入新千年后的电影与电视剧中 , 反派逐渐站到了聚光灯下 。 “性格反派” , 那些描写反派的复杂与多层次 , 刻画反派细腻的内心成长 , 甚至直接塑造“反英雄” , 成为了影视圈的潮流 , 也成为了电影审美的重要环节 。
文章图片
《小丑》
不过历史就是如此吊诡 , 在电影行业对反派的塑造还大多脸谱化的年代(如早期的007电影) , 社会思潮还保留了对整体社会与局势的复杂化理解 , 如冷战中的角色苏联 , 在1959年还派遣芭蕾舞团赴美寻回演出 , 寻求与美国的文化共鸣;而1960年代的摇滚乐和嬉皮士文化 , 也是一种在建制外的文化探索 。
稿源:(看理想)
【】网址:/a/2021/1117/111G20Q062021.html
标题:“懂王”之后是“睡王”,人们为何热衷于制造“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