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肿瘤医院|复旦肿瘤医院30万例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齐肩国际一流水平 让癌症变成“慢性病”

附属肿瘤医院|复旦肿瘤医院30万例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齐肩国际一流水平 让癌症变成“慢性病”
文章插图
图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院方供图/下同
今天,患病6年的肠癌肝转移的周阿姨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专病门诊。周阿姨爽朗的笑声很难与6年前她刚确诊时恐惧、彷徨联系在一起。如今,她对诊疗过程“摸得门清”。“随访不要看专家、专病门诊又快又好!”她从得病之初的忧心忡忡“自己能活几年”,到如今完成随访检查、配好药,还要去服务台预约心理医学科及营养科门诊。
她告诉采访人员:“现在癌症已经不是‘绝症’了,你们看看我生了“两个部位”的癌,治疗后控制的一直蛮好,就像慢性病一样呀!”
癌症告别“绝症”时代
治疗模式回应患者全生命周期需求
“我还能活多久?”数十年前,这是肿瘤医院诊室里患者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如今,“我得了宫颈癌还能生二胎吗?”“前列腺癌术后会影响我性功能吗?”“我能术后再做乳房重建吗?”这些关注生活质量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家属的格外关心。
随着手术技术的日益精进、化疗靶向药物的推陈出新以及放射治疗对于病灶的“精确制导”,癌症早已不是一种“绝症”。今天在2021年肿瘤精准治疗国际论坛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院90周年的大会上披露的一组生存率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这份生存率数据对2008年-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住院治疗的近30万肿瘤患者进行长期密切随访,结果显示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升达到71.3%,整体生存情况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此外,另一份国内首个、最大规模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转移患者生存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诊疗的2万余例已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转移发生后的总体1年、3年和5年生存率达到65.6%、33.4%和21.1%。
附属肿瘤医院|复旦肿瘤医院30万例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齐肩国际一流水平 让癌症变成“慢性病”】“由此可见,大多数肿瘤患者如能经过规范治疗,长期生存不是一种‘奢望’,如能在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肿瘤基本可以获得治愈。”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指出,肿瘤医院癌症诊疗模式和学科布局早已不局限于“疾病治疗为中心”,而是致力于对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包括生理、心理等需求的充分满足。
近些年,医院相继开设了乳房重建、宫颈癌保育、遗传咨询、营养、心理、伤口造口、淋巴水肿护理等特色门诊,满足患者康复期的各种生理、心理及营养指导需求。
附属肿瘤医院|复旦肿瘤医院30万例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齐肩国际一流水平 让癌症变成“慢性病”
文章插图
图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医院党委书记李端树教授介绍,医院2013年建立社工部,致力于通过社工联动志愿者的方式,关注肿瘤患者可能碰到的心理、护理、营养以及法律等心理社会问题,对接外部资源,并开设全国首个面向肿瘤患者及家属服务的“帮帮我”肿瘤患者心理热线,累计服务1500余人次。2018年12月,医院又建立了全国首个集成性、一站式医务社工引领的患者资源小站,用“点单式”的免费主题咨询,服务1000余人次,并设立“青丝行动”,向贫困、因肿瘤化疗脱发的患者赠送假发。
科技赋能患者服务升级
智慧医疗场景缩短就医流程
“以前来院挂号、等候门诊、打印病史、付费都要排队,几次队排下来就过了一个多小时了,”周阿姨说,“现在只要网上预约好号头,按时间来看病,病史也不用打印,手机上直接能看到,绑定的医保卡付完钱就可以取药,省时间、少跑路!”
据吴炅副院长介绍,肿瘤医院通过多个智慧医疗场景建设,聚焦既往患者就医痛点,让数据“多跑路”,缩短患者就医时间,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在精准预约挂号系统上传检验检查报告,经过智能分析比对,符合指证、亟需手术的患者将获得“绿色通道”;门诊病史电子化、诊间支付等系统应用升级,患者“动动手指”即可完成付费 “零排队”,提升诊疗效率;互联网医院让肿瘤患者足不出户完成专业咨询……
“数字化转型明显改变了既往患者的就医模式,患者就医更便利,医生也从中获益,”郭小毛院长表示,“智慧系统的辅助,让医生能够获得更及时和精准的诊断信息,进而能够给出更规范的治疗方案。
科学研究“反哺”临床
科研成果让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肿瘤医院是全国肿瘤诊治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同样肿瘤医院的科研产出近些年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