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孔雨童
近日,教育部在答复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39号(教育类344号)提案时表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抑郁症进入学生常规体检项目,将心理疾病摆上台面,体现了一种进步和正视。事实上,当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原比很多人认知中的更为严重。央视推出的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披露了一组数据:在我国,9-18岁的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达到近15%。
文章插图
心理疾病入体检,也是教育本身的一种完善。它可以帮助改变很多家长、老师心中对抑郁症的认识,改变那种“他/她只是心情不好”“小孩子有什么抑郁”的局限性认知,增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同时,通过这种流程和机制,可以让很多孩子身上潜在的心理问题变得“显性”,尽快得以解决,避免恶化和悲剧发生。
对于这一政策,我们在感到欣慰和鼓舞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相关问题。比如,检查的标准化、科学性和规范性。心理疾病是“病”,需要专业的医生来完成检查和诊疗,不能只是老师下发一张调查问卷,“大家填个表”“做个心理测试”。匆匆了事、走形式走过场不可,配套资源需跟上。
【“抑郁症”筛查入学生体检,配套“环境”需跟上|马上就评| 学生】其次,这项体检还涉及青少年的隐私保护问题。今天,在教育部这条消息的热搜下,几乎所有网友最担心的就是隐私问题。“去找学校心理医生咨询,千叮咛万嘱咐保密,还是转头老师就知道了”——类似的留言不在少数。抑郁症“入检”后,以什么样的手段来防止信息泄露,是教育部门和学校需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旦信息泄露,被贴上异类标签孤立,反而会给这些孩子带来新的打击和伤害。
而当我们正视这一举措出台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会发现,全社会缺乏对抑郁症科学全面的认知,是这些种种问题的源头和背景。因为缺乏科学全面认知,才妖魔化抑郁症,不敢看心理医生,有病耻感,将这些孩子视为异类排斥,学校担心存在“安全隐患”查出来就将孩子推给家长……归根结底,想更好的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创造一个更理性面对抑郁症的环境十分关键。科普、教育、发声,让环境更温暖包容,让心态越发“脱敏”,才会让这些政策的落地更加有效,生病了的孩子们也才不会成为一个个孤岛,放弃希望。
- 东莞康华医院|年会聚餐挂横幅:“手术室里全是钱!”东莞康华医院:内容确实不妥
- 昆德拉为什么说“只活一次就好像没有活过”?看完《开端》,我悟了
- 又一“李子柒”爆红:逃离深圳12年,没想到她活成这样
- 女人越来越“花心”的原因,看完你就知道了
- 血液透析|“伟大的白衣天使,肾友们为您点赞啦”透析老人春节前写歌致谢医护人员
- 院工会|宝鸡市人民医院院工会开展“喜迎新春送祝福”活动 ——传递年味 送去祝福
- 世卫:疫情三月将结束,建议取消国际旅行限制!话音刚落,“奥密克戎的妹妹”来了……
- 诊疗|“这样的服务真贴心”
- 60岁老人拆迁款高达500万,老人崩溃哭闹
- 胸痛|冠心病号称“人类第一杀手” 要注意日常的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