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2011年 , 专注于昆曲传统剧目整理与挖掘的石小梅工作室正式成立 。 2013年 , “春风上巳天”这一依托石小梅工作室的品牌应运而生 。 作为一支依托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昆曲创作团队 , 他们在将近十年的昆曲创排中 , 打造出一批风格独特的昆曲作品 , 从全本《桃花扇》《牡丹亭》《白罗衫》 , 到“一戏两看”《桃花扇》 , 再到《观图》《哭秦》《红楼梦》《世说新语》等原创折子戏 。 “春风上巳天”作为中国首个昆曲品牌 , 逐渐摸索形成黑底幕加一桌二椅的舞台样式 , 树立了以昆曲传统表演为典范的现代审美品格 。 2021年10月 , 阔别两年 , “春风上巳天”再次与北京观众见面 。
文章图片
对话人:
石小梅 , 昆曲表演艺术家 , 工小生 , 师承沈传芷、周传瑛、俞振飞;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 。
以假乱真《桃花扇》因人设戏《白罗衫》
北青艺评:我对“春风上巳天”的兴趣来自于您和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出的《桃花扇》 , 那是2017年在北大的一次演出 。 我回想 , 当时真正打动我的应该不完全是因为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 , 而是因为你们那版昆曲《桃花扇》的呈现 , 包括对经典的一些不着痕迹的改动 。 曾经看到报道说 , 30年前您和张弘老师创作《桃花扇·题画》时 , 专家们都没有怀疑那就是传下来的老戏 , 后来你们才告诉大家其实是你们捏的 , 开始为什么不说呢?
石小梅:我们那时年轻 , 对折子戏是有敬畏之心的 , 觉得折子戏理应是先生传承下来的 , 自己捏戏有顾虑 。 所以我们决定先来做 , 结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 但是也有人提出困惑:为什么之前没有看过这个老戏?后来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徐城北老师从南京的吴白匋老师那里了解到我们《题画》的创作过程 , 于是 , 他写了一篇文章透露了我们捏戏的创作情形 。
文章图片
《桃花扇》
石小梅饰侯方域
实际上 , 《桃花扇》这个戏在清末就因为各种原因失传了 , 当代没有任何人看过关于《桃花扇》折子戏的演出 。 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没有参考依据 , 最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桃花扇》中侯朝宗这个人物归行的问题 。 我们想以巾生和小冠生两个行当来应工 , 巾生比较潇洒、儒雅 , 而侯朝宗又是一个政治漩涡中的人 , 应该在纯粹文人的气质之上透出一些官气 , 两个行当结合可能会更丰满 。 最终的呈现效果也证明我们是对的 。
昆曲的创作需要行当贴切人物 , 人物要有心理结构 , 仅仅唱是不够的 , 行当之下对人物的细腻把握才是关键 , 比如吕布和柳梦梅的甩水袖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
北青艺评:昆曲的表演是和文学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这可能是昆曲的特性和优长 。
石小梅:对 , 是文学性决定了昆曲的细腻表演 , 决定了演员对人物的把握 。 我认为文学性可以说是昆曲向前发展的第一步 , 也是关键一步 。
北青艺评:在您眼中 , 《桃花扇·题画》能够和老师教的骨子老戏达到神似吗?
石小梅:沈传芷先生、周传瑛先生、俞振飞先生是我的三位老师 , 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 当我捏这个戏的时候 , 说没有依据也不准确 , 我依据的就是三位先生从前教我的老戏 。 侯朝宗该用什么样的身段、怎样的调度 , 我都是从老戏中挖出来的 , 所以 , 这个戏与老的折子戏非常相像 , 甚至有以假乱真的感觉 。
但是 , 这里面肯定也有变的成分 。 尤其在唱腔上 , 有一段主腔叫【倾杯玉芙蓉】 , 我就没有按照常规出牌 , 而是在唱到情浓时用了气声的方法 , 这是传统昆曲演唱中没有的 。 但是 , 我认为此刻人物的情绪已经到位 , 观众的情绪可以被演员的唱完全牵引 。 经过这次捏戏 , 我得出一个经验:唱念做打 , 唱是第一位的 。 嗓子不要只会大开而没有大合 , 收拢着唱 , 观众同样会被你吸附进来 , 这也是一种别样的韵味 。
在之后的创作上 , 我也会寻找恰当的点来运用这种方法 。 至于在做工等方面 , 我还是遵循昆曲传统的规范 。
北青艺评:《题画》是张弘老师为您量身定做的 , 这种因人设戏的思路 , 您觉得有什么好处呢?
石小梅:为演员写戏!这对于戏曲来说非常必要 。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 , 我意识到一个事实:演员如果能够遇到一个好的编剧来为他写戏 , 那是演员之大幸 。 编剧知道你唱念做打的优势在哪里、弱项在哪里 , 然后把你的表演个性、嗓音特色镶嵌在戏中 。 比如 , 在创作《白罗衫》的时候 , 张弘老师结合我的条件 , 设计了大量的白口 , 最大程度发挥我的优长 。
稿源:(明星换装日记)
【】网址:/a/2021/1111/111112061O2021.html
标题:“春风”十年石小梅:描摹昆曲最高级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