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提出对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实施长期处方政策,患者在家附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可以开到慢性病长期处方,处方量一般在4周内,最长不超过12周。媒体采访人员近日在多地走访发现,这项政策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
对门诊开药和出院带药进行严格限制,具有提高诊疗精准度、避免开药倒卖等作用。但此举的负面影响也有一些,最突出一点就是会让慢性病患者频繁跑医院,这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更不“友好”。疫情期间,患者能否按时外出、门诊是否正常开诊等,都充满变数,慢性病患者断药现象频现,一度引发广泛关注。相关部门就此出台便民政策,可谓恰逢其时、雪中送炭。
【 放心|把长期处方打造成放心处方】“常跑医院”的烦恼缓解后,“药不对症”的隐患或许会浮出水面。控制血压、调整血糖,有时面临“加一点太多、减一点太少”等现象,不仅药量随时需要调整,而且药效和副作用需要动态观察。处方时间变长,也意味着观察与调整的周期变长,用药的准确度与安全性可能会降低。在提倡精准医疗、精确用药的大趋势下,尤须做好针对长期处方的用药指导服务。
推出长期处方的初衷应该是,用医务人员多跑腿,换取患者少跑腿;用医保基金日常监管,来替代处方限制,使基金监管不影响用药;医患面对面的服务少了,电话服务、自媒体沟通、互联网诊疗等就得多起来;诊室里减少的药事服务,要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得到补偿……如此,方能扬长避短,将长期处方打造成放心处方。
某种角度看,长期处方实质上是一次基层慢性病管理与药事服务的“动员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应将长期处方管理纳入其中,使之既有时间长度,又有服务深度。一方面,要让用药便利程度和药品安全系数同步提升。另一方面,要促使药事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从上到下形成更加完备的医药服务与保障体系,补齐居家用药指导欠缺这块短板。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 干得好,不如处得好?工作中,赢得领导的器重,你需要把握这4点
-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为人处事把握“这个字”,方能悠然自得
- 决定离婚那晚,她在朋友圈发了条信息,8个男闺蜜全把她拉黑了
- 后遗症|港中大研究:新冠长期后遗症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
- 症状|【微特稿·健康与养生】研究:“新冠长期症状”风险或可预估
- 玩家|网易鬼才运营火到外网?魔兽活动把老外馋哭了,只有中国玩家能买
- 反流|长期“反酸”,你值得注意!
- 老公和自己结婚没多久,把工资卡上交给婆婆保管
- 危害|“别熬夜,真的很伤身体”!长期晚睡的危害,不只是长相变丑
- 为了一把牌能把自己打的半死的人,不值得你去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