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学|充实基础医学师资力量须做好顶层设计

_原题为:充实基础医学师资力量须做好顶层设计
□ 王维民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当前医学教育体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人才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从今天起,评论·新闻版推出“医学教育一席谈”专栏,邀约专家就医学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医学院校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师资不足的问题。这一方面表现为基础医学师资的绝对数量不足,有些学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学年学时数已达到300学时或更多,授课教师疲于上课,难有学习和科研时间;另一方面表现为非医学背景教师比例加大,比例通常超过30%,甚至达50%,严重影响了医学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自生命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等非医学科科研人员的加入,强化了医学与非医学学科间的交叉,有助于实现医学研究的高水平、高产出。但是,非医学背景教师在培养医学生方面,特别是在强调基础与临床整合需求的背景下,显示出较明显的知识短板。另外,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割裂的现象极为严重,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教师彼此分离,也导致医学研究中基础与临床的脱节。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计划,鼓励高校招收基础医学本科生,希望借此解决基础医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各院校也制定相应措施,鼓励非医学背景教师参加基础医学课程的培训等。上述办法对于基础医学师资的补充和水平提升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仍有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照搬了苏联模式,以学科为中心办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并列设置。这在医学发展的早期,旨在培养基础医学专业师资的阶段,不失为一个高效的办法。但随着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基础医学专业的目标从师资培养逐渐转到医学科学研究,非医学背景人员的增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不足,导致基础医学研究越来越远离于临床问题。因此,单纯靠增加基础医学本科医学生数量来解决师资不足的设计思路,并非扩充基础医学师资的理想路径。
非医学|充实基础医学师资力量须做好顶层设计】其次,本科毕业生目前要经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成为基础专业的师资,这需要5~6年的时间。全国32所医学院校每年招收1248名基础医学本科生,但成为研究生并在毕业后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的人数远少于招收的人数。也就是说,鼓励高校招收基础医学本科生的做法,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
再次,分析各校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可见,临床课程的教学时长呈减少趋势。国内某著名医学部基础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学习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少于8个月,减到了现在的不超过4个月。如此做法使得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远远不能了解临床医学的基本内容,未来何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
最后,相比于国外医学院医学基础教学模式,我国的临床医生几乎是“专职”临床工作,承担的教学任务仅限于临床阶段的教学。即使从事医学基础相关研究,也仅限于个别课题项目。由于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割裂,我国临床医生承担基础医学教学任务存在不小的困难。
面对上述问题,除了要继续做好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外,还要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课程整合和人员互聘,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推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基础医学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对人事制度上进行重大调整,将基础医学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融入到临床医院,同时鼓励临床医生承担基础教学任务,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师资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互补与整合。这或许也是研究型医院快速成长和发展的捷径。
(作者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本版文章不代表编辑部观点投稿请发至mzpljkb@163.com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Z8BAJGC】获取授权信息。(王维民)
责任编辑: 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