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 年近90岁的她,依旧给研究生讲课并且每周出诊,诠释了一生为患者服务的初心,她就是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内科主任马玙。结核病俗称痨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除了指甲和头发以外可侵犯全身的各种脏器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引起肺结核,其症状主要是咳嗽、咳痰2周以上,以及发热、盗汗、乏力等。传播途径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排出的飞沫被周围的人吸入,从而感染。
1955年,马玙从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央结核病研究所(现北京胸科医院)。马玙说,“搞结核病研究具有传染性,好多同学都非常同情我,觉得我好像挺艰苦的,而且那时候我们的研究所在远郊区。但我觉得还可以,因为我还是有点觉悟的,我觉得这是国家和人民的事情。而且我有一个想法,越是艰难的东西越有开拓的前途。”带着这样的信念,马玙在结核病诊治和研究领域已走过了66个年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玙等在鼻导管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改进了定向肺导管治疗方法——用不锈钢丝做成弹簧圈,套上富有弹性的橡皮管,前端系一条尼龙丝,在X线引导下直达患者肺部空洞,直接注射药物,提高了空洞闭合率。
随着医学的发展,结核病已成为可控、可治的疾病。早期治疗、联合治疗、足量治疗、全程治疗、规律治疗,这是我国结核人多年总结的二十字方针。“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其次是结核菌太顽固,需要很多药物的联合治疗,并且用药要足量,不能少量,并且得全程遵循规律地治疗。”对此,马玙解释道,“我经常同病人说,这是一个长期的斗争,我和你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结核病。我们作为医生要理解病人的痛苦,他们需要同情、关怀、沟通和鼓励。”马玙有很多细小却暖心的行医习惯,每次听诊前,她会用手把听诊器捂热;听完前胸听后背时,她会自己走到患者背后……马玙说,“我觉得我们医生第一要做到理解病人,第二是关怀病人,第三是帮助病人。我们作为医生不要总是感觉在付出,其实也在收获,分享了病人痊愈的喜悦也是一种激励,这也符合辩证法。有一个我58年前治疗过的病人,我们已成为了好朋友,到现在还有联系。”
“十三五”期间,全国结核病疫情持续下降,发病率从65/10万下降到58/10万。全国共发现和治疗370万名结核病患者,治疗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公众可能仅对肺结核比较熟悉,但在结核病中,肺结核仅是其中之一,还有诸如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脑膜炎等,且肺结核也可分为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等。“我刚毕业分到结核病研究所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搞结核病研究没有意思,那时都说‘十痨九死’,能治疗结核病的办法真的不多。”马玙说,“结核菌是一个非常顽强的细菌,它能感染我们全身所有的脏器,结核科医生不仅关注肺,还要诊治全身各脏器的结核病。比如结核性脑膜炎就是致命的,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人甚至会留下很多后遗症,譬如说引起偏瘫等。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应是全科医生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马玙强调鉴别诊断是正确诊断的基石。譬如X线胸片或肺部CT出现异常阴影时有各种可能的病因需要鉴别,再譬如经常口腔溃疡或者扁桃体发炎,这种病人经常在颈部、颌下有淋巴结肿大,这是属于慢性感染性的淋巴结炎,就需要排除颈淋巴结结核的可能。在结核病的鉴别诊断方面,马玙搜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通过实践撰写出百余篇中英文论文,并主编了多部书籍。
“只要人民需要,国家需要我就继续努力。”这是马玙常说的一句话,她表示,今后她也将为结核病诊疗方面奉献自己的余热。
文章插图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联合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 结核病|马玙:我和病人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结核病】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 结核病日|2022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主题发布
- 我和男闺蜜玩了几次后,老公终于爆发了
- 患儿|深晚报道丨一年住8次院花费30万16岁患卡介苗和肺结核病少年终于在深圳找到希望
- 父母反对我和凤凰男结婚,我该怎么办?
- 廊坊市|市疾控中心对霸州市结核病实验室工作开展督导
- bmi|正常体重对结核病治疗的意义
- 河南省中医院|喜讯!周口市中医院曲永红在“我和中医药的故事”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 疾控中心|石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石拐区人民医院 召开结核病防治实验室检验工作移交协调会
-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 接力送药:一心为了结核病人康复
- 39岁女人的自述:我和孩子的感情变得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