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作者|溜溜编辑|郭吉安
“从今天起 , 你正式成为第七穿插连第六百七十七名战士 。 ”抗美援朝的火车途中 , 指导员梅生对刚入伍的伍万里说 。 “这里最多一百多人!”伍万里不服气道 。 “这是建立番号以来七连的总人数!包括牺牲的五百余人!”
这一幕发生在电影《长津湖》中 。
文章图片
“列兵许三多 , 钢七连有多少人?”伍六一问刚入伍的许三多 。 “一百多个吧”彼时尚青涩的王宝强一脸犹豫 。 “错!是四千九百五十六人!其中一千一百零四人为国捐躯!从此后钢七连就永远和他们的烈士活在一起了!”
这是2006年剧集《士兵突击》里的场景 。
文章图片
现实中时隔15年 , 故事里相距50年 , 但第七穿插连第六百七十七名新兵伍万里依旧和钢七连第四千五百九十六名新兵许三多完成了一场隔空映照 。
两段创作背后 , 是同样的故事操盘手——编剧兰晓龙 。
文章图片
这是他笔下七连标志性的新兵入连仪式: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将自己的编号牢记住 , 为缅怀牺牲的前辈 , 这个编号将建连以来的所有战士都计算在内 。
《士兵突击》曾提到 , 七连是一个记载着前辈功绩的年轻部队 , 是一个战斗的部队 , 可追溯到抗美援朝时期 。 今天的《长津湖》 , 正是编剧兰晓龙对抗美援朝时期以七连为代表的人民志愿军英勇事迹的回顾 。
文章图片
在《长津湖》中 , 有人感叹又看到了熟悉的兰晓龙 , “一报数就破防了”;也有人直言 , 《长津湖》的风格与兰晓龙此前的作品不尽相同 。
【从《士兵突击》到《长津湖》,兰晓龙还是兰晓龙吗?】的确 , 从《士兵突击》到《我的团长我的团》 , 兰晓龙在军旅题材创作上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 。 真实、鲜活的军旅小人物生存状态 , 复杂多面又高具艺术性的人物表达 , 均是典型的兰晓龙气质 。
而《长津湖》中 , 大量主旋律式的人物呈现方式和宏大的战争历史叙事观 , 都与兰晓龙的过往风格相差不小 。
从《士兵突击》到《长津湖》 , 兰晓龙还是大众熟悉的兰晓龙吗?
一、兰晓龙的三个影子
“一只蛋 , 如果从外面被敲开 , 注定只能被吃掉 。 如果从里面啄开 , 说不定是只鹰 。 ”
当吴京饰演的伍千里向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说出这句台词 , 有观众感慨道:看到兰晓龙的痕迹了 。
在兰晓龙过往的作品中 , 精良的台词和对白层出不穷 。 精雕细琢而不失生活化、兼具文学性和哲理性的台词 , 便是兰晓龙的第一个影子 。
这同样体现在《长津湖》中段奕宏饰演的三营营长与伍千里的一段对手戏上 。 为了纠正伍千里 , 段奕宏将牺牲惨烈的志愿军与长枪大炮的美军进行对比 , 用了一连串的反问句质问 , 最后总结“没有打不死的英雄 , 也没有冻不死的英雄 , 有的只是军人的荣耀 。 ”
文章图片
一瞬间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士兵突击》中描述七连的一段台词:“你知道多少次七连从尸山血海中爬起来 , 抱着战友残缺的躯体 , 看着那支离破碎的连旗 。 那些个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在喊万岁 , 七连没有胜利 , 他们只是埋好战友包上伤口 , 跟自己说我又活下来了 , 还得打下去!”
“在电影院时一度觉得段奕宏不仅教育了易烊千玺 , 也教育了我 。 台词像在说书 , 细细品味后却感受到了厚重 。 ”有网友如此评价 。
文章图片
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和兄弟群像则是兰晓龙的第二个影子 。
十九岁的伍万里随哥哥伍千里从和平的江边小村来到战场 , 队伍里 , 指导员梅生刚刚退伍 , 虽挂念家中妻女 , 却依然决定重回战场帮助七连脱险;炮排排长雷睢生恩威并施、经验老道 , 将一众士兵视如己出 , 尽管沂蒙老家已家破人亡;火力排排长余从戎生性乐观 , 带有天真的男子气概;从七连走出去的三营长短暂一个回眸 , 就仿佛道完了无数故事…
稿源:(娱乐资本论)
【】网址:/a/2021/1004/10041192K92021.html
标题:从《士兵突击》到《长津湖》,兰晓龙还是兰晓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