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神秘职业!成都小伙专为“蜗友”找回听觉记忆

“这是敲门的声音,这是鸟叫的声音,这是拍手的声音……大家要把它们分辨出来。”
在电脑前,33岁的成都小伙阳光戴好了自己的耳蜗,正给他的学员播放着音频资料。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阳光每天的工作就是带领植入了人工耳蜗的听障人士适应设备,记住不同事物发出的声音。
阳光|神秘职业!成都小伙专为“蜗友”找回听觉记忆
文章插图

听力残疾是最常见的残疾,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听力残疾患者约2780万人,居各类残疾之首。随着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听力辅助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重新获得了听力,但长期失聪已让他们丧失了分辨声音的能力。
其实,在20年前,阳光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如今,这个先天失聪的成都小伙,凭借努力与坚韧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他恢复听力的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要帮助其他听障人士找回听觉的记忆。
阳光|神秘职业!成都小伙专为“蜗友”找回听觉记忆
文章插图

坎坷
先天性疾病
他从小没听过鸟鸣
阳光喜欢篮球。那时候,电视上总爱播出《灌篮高手》,他也总和小伙伴们一起打篮球。旁人看着他和队友默契配合,接球上篮得分,和普通孩子没有区别。但阳光很少说话,他只通过小伙伴的口形领会判断意图,因为他几乎听不到。
运动之外的阳光是一个安静的孩子,家里人觉得他“坐得住,有定力”。可后来,家人看着他对声音没有反应觉得担心,于是带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他为,先天性基因突变导致的大前庭导水管扩大,进而引发的听力障碍,这让阳光听不见鸟叫、知了叫等高频声音。
那一年,阳光2岁。医生告诉他爷爷奶奶,阳光的神经性耳聋挺重的,建议佩戴助听器。就这样,阳光每天需要把像烟盒那么大助听器揣在兜里,另外一头连线再塞进耳朵里。
然而,助听器转换的声音只是放大,不能根据阳光的病情调节,“我仍然很难听清鸟叫、知了叫,引发的副作用“眼震”也让我十分难受,很多时候,还是要看口形才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立志
重塑听力后
他决心成为听觉康复师
2003年,阳光13岁。在成都的一家医院里,他第一次接触人工耳蜗。
“有小伙伴在之前做了手术,恢复得不错;老师和大夫也建议我去试试。”阳光说,那时候,觉得人工耳蜗是唯一能够让自己听到声音的设备。“我当时很想知道完美的声音是什么样子,很渴望恢复听力,才决定做这个手术。”
但手术后,阳光并没有马上拥有完美的听力。“我从小听力问题很重,对语言没有听觉记忆,手术后需要重新建立。”在恢复初期,康复老师带着阳光去听、去认识各种声音,“开始是听两三个字的词语,这样慢慢地适应了两三个月后,再练习把敲门声、鸟叫声等不同的这些声音分辨出来”。
“我能听见了,这是我以前从没想过的事;我以为我这辈子就这样了。”阳光说,恢复听力后,觉得自己可以自立了,最想做的就是,把同样的感觉告诉其他听障人士。
作为戴耳蜗的听障人士,工作后的几年时间里,阳光经常收到听障人士及其家人的咨询。“我当时想,如果能全职去做听觉康复师,就能帮助更多的人,给我做手术的大夫和康复老师也给了我很多鼓励,建议我用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其他听障人士。在我自己成长的阶段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我也想用这个方式去帮助别人,于是我就下决心成为了一名听觉康复老师。”他说。
励志
戴耳蜗授课
他专为人找回听觉记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23岁那年,阳光成为了一名听觉康复老师,重复起当初当年康复老师对他做的那些指导。
作为听觉康复师,阳光每天从早上八点开始工作,直到晚上十点才下班,全天都和学员泡在一起,帮助他们学习辨别声音。
阳光|神秘职业!成都小伙专为“蜗友”找回听觉记忆
文章插图

据介绍,康复训练的方式一般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对话、辨音练习在线上进行;当学员需要学习发声,就要在线下指导。“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指导也是个性化的,比如,有学员面对面交流没问题,但对电子音感知很差,就需要专门辅导。”
阳光|神秘职业!成都小伙专为“蜗友”找回听觉记忆
文章插图

人类的听觉系统在上亿年中进化出了复杂的机制 ,这是后天的电子设备难以简单达到的效果。“听得清楚,才能学得清楚。”阳光说,人工耳蜗总会有听觉噪音,很多学员训练了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就会自卑、封闭自己,甚至不愿意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