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期|局部疫情再起,“14+7”隔离期有无必要延长?( 二 )


事实上,因集中隔离造成感染的情况在国内已经数次出现。今年年初,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出现疫情,流调显示,疫情源头是尼泊尔境外输入病例,而首发病例或因接触隔离点垃圾导致感染。9月4日,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新增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为入境隔离酒店工作人员。根据溯源结果,判定其是在收集垃圾时意外暴露造成感染。
国际上也多次出现“隔离点”成为“风险点”的情况,屡屡酿成严重后果。
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至今年6月初,澳大利亚至少2.1万人感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隔离酒店,原因主要包括管理漏洞、防护不到位及新风系统问题等。
一项由奥塔哥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展开的研究显示,截至2021年6月15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出现32次由于隔离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的感染事故,造成约800例死亡病例,引发了9次“封城”。研究人员计算发现,每隔离1000名新冠阳性病例,就会出现6.1次的感染事故。
研究人员表示:“因隔离系统出现问题而付出的生命和经济代价十分高昂,有必要进行改进,包括通过疫苗接种或以其他方案替代酒店隔离。”
体内病毒量的多少、采样方式是否正确以及个体因素差异,都可能导致核酸检测“假阴性”
除了隔离点可能存在漏洞,入境人员在隔离期间,也存在一定的“阴转阳”风险。
今年年初,大连某病例11次核酸检测才显出阳性,北京顺义个别密接者在隔离14天后检测出阳性都曾引起关注。9月10日,广州市新增1例密切接触者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例。该病例9月4日开始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间8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9月10日检测核酸阳性。
为什么多次核酸检测仍然不能确保结果准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控科医生湛玉晓认为,多次核酸检测才检出阳性,可能跟当时体内病毒量的多少、采样方式是否正确以及个体因素差异等相关。
华大基因交付中心技术总监唐美芳分析,核酸检测中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可能是在采样的时候没有采到。比如在采集咽拭子时,采集深度或接触时间不够,导致采集到的细胞可能含病毒量比较少。“此外,由于受检样品是新冠病毒的RNA,而RNA不稳定且非常容易被降解,如果样品运输和样本保存条件不当,如温度太高等都可能使RNA降解,导致出现‘假阴性’。”
流行病学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告诉采访人员,对于入境人员,一定要重点关注,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隔离观察。他特别强调:“稳妥起见,即便是结束集中隔离,在居家隔离期间,亲属也不要急于走动、探望。”
有专家指出,在居家观察结束后,社区也应当密切关注其个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绝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针对目前的检测手段对于各种变异毒株已呈现不够用的状况,下一步应重点优化研发更好的抗体检测试剂。
解除隔离后仍应严格落实好健康监测措施,杜绝脱管、漏管、失管等情况发生
在本次哈尔滨以及此前的多次国内局部疫情中,有不少是入境14天隔离期满后复阳感染所致。那么,隔离时间多久才保险?是否需要继续延长入境人员的隔离期?
“德尔塔变种病毒具有传播力强、恢复慢的特性。一部分患者症状非常轻,如果没有细问,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甚至只有简单的乏力。所以,解除14天集中隔离后,还至少需要7天的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社区要继续加强管理,对居家的入境人员进行定期核酸检测和每日健康情况监测。”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医务部主任李航告诉采访人员。
正如《方案》要求,对入境人员实施14天隔离医学观察措施,解除隔离后开展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做好体温、症状等监测,减少流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并在第2天和第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居家隔离’与‘健康监测’不同,居家隔离时是严格不能外出的,健康监测通常要求入境人员做好体温、症状监测,非必要不外出。”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后者更依赖相关人员的自觉,但解除隔离后,一些人在精神上已经放松,对不要聚餐、去人群聚集区的提醒十分抗拒,而居家健康监测的要求强制力相对有限,社区工作者很难做到时刻掌握入境人员的举动。
针对“超长潜伏期”对隔离时长造成的挑战,部分地区已经改变了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政策。例如,辽宁省大连市对入境人员实行“14+7+7”隔离管控,即“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医学观察+7天社区健康监测”。广州市自8月13日起,要求所有从外国入境14天集中隔离期满回到广州的人员,从原来实行的“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管理”,也就是后面的7天要足不出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