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肿瘤免疫治疗,怎样将心脏毒性降至最低?

作者:衣晓峰
作为抗肿瘤的最为前沿的医疗手段,目前越来越多的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开始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但在免疫疗法带给癌症病人巨大希望的同时,其对身体各器官的免疫毒性又成为临床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其中,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抗肿瘤药物诱发而来的心肌炎,在所有器官免疫毒性不良反应中表现的最为凶险,可在短期内导致病人死亡(重症死亡率平均在46%左右)。
就此,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肿瘤心脏病学组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监测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的主要起草者邵群教授对癌症患者及家属普遍关心的上述问题进行了解读,旨在趋利避害,防患未然。
免疫|肿瘤免疫治疗,怎样将心脏毒性降至最低?
文章插图
免疫疗法,抗击肿瘤的“大杀器”邵群主任介绍说,2013年,在美国肿瘤学年会上,一种被称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药物,因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而大放异彩,成了本届年会“最耀眼的明星”。同年,《纽约时报》和著名的《科学》杂志不约而同地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击恶性肿瘤的成果评为2013年度自然科学领域“十大突破之首”。至此,癌症免疫疗法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开展,席卷了整个肿瘤学界,并为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认识,从而为抗肿瘤阻击战锻造了一把“大杀器”,成为肿瘤医疗领域的一股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被视为恶性肿瘤的重量级“狙击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究竟是一类什么药物?其杀伤癌细胞的奥秘在哪里?这样的药物在发挥抑癌作用的同时,为什么像回旋镖一样,又造成了自身其它脏器的损伤?邵群教授介绍说,要想弄明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免疫检查点”。“免疫检查点”是从英文直接翻译成中文的,这一名词多少有些令人费解。后来,有专家生动地描述说,所谓“免疫检查点”,其实是癌细胞逃避人体对其攻击的关键点。
免疫|肿瘤免疫治疗,怎样将心脏毒性降至最低?】邵主任解释说,我们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在应对肿瘤“坏分子”时,一经发现就会集中“主力部队”,力争将肿瘤连根拔起,做到除恶务尽。而狡猾的肿瘤则想方设法躲避打击,并尽可能在人体内站稳脚跟,生根发芽,结出“恶果”。在这场惨烈的厮杀中,癌细胞会在某几个关键环节上对付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势,这些关键环节就叫做“免疫检查点”。因此有学者认为,“免疫检查点”如果能用“免疫关键点”来表述,似乎更为准确,便于大家理解。
免疫|肿瘤免疫治疗,怎样将心脏毒性降至最低?
文章插图
调节自身免疫功能,才会邪不压正有了对“免疫检查点”的认识,人们就不再难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肿瘤机制了。邵群教授介绍,这类免疫药物犹如哨兵一样,在肿瘤细胞最易“潜逃”的地点放哨侦查,设卡堵截;通过对这些薄弱环节的阻断,使体内的免疫细胞大量地增殖活化,准确地锁定癌细胞,并予以“迎头痛击”。当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有“CTLA-4”、“PD-1/PD-L1”两大类,它们都是科学家人工制造出的蛋白质,一经输入体内,就能与身体中另一些蛋白质迅速结合,进而赋予了免疫细胞识别并歼灭肿瘤细胞的能力。
不难看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类药物,与传统的抗肿瘤药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并非以癌细胞为目标进行直接打杀,而是通过调节自身免疫功能,改变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固有联系,破坏肿瘤细胞的微环境,激发免疫细胞的巨大潜能,借助自身免疫系统的压倒性优势赢得抗癌斗争的最终胜利。以上疗法与传统的放化疗技术相比,由于敌我阵线“泾渭分明”,不误伤正常组织细胞,从源头上避免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毒副反应,使肿瘤的疗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爱心护心”,将心脏毒性减至最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阶段,许多传统抗肿瘤药物对各种脏器所致的毒性已经被广泛研究,且已有专门的《指南》进行论述和回应,给出临床处理意见及解决方案。而随着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类的药物广泛应用,人们逐渐发现其存在程度不一的免疫毒性,特别是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心肌炎,在所有器官免疫毒性中致死性最高,这对癌症病人无疑是“雪上加霜”。根据一项世卫组织全球不良反应数据库的最新分析显示,在总计10万余例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心脏不良反应占2.09%(依次为心肌炎、心包病变、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脏填塞、传导异常和应激性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