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1万元长1厘米,毛利率堪比茅台!身高焦虑泛滥,生长激素是好生意吗?

生长激素水平与正常小孩相差40%,舒眉(化名)不得不让女儿从四岁半就开始注射生长激素。前后持续近五年,平均每年长高7厘米。
“1万块钱长1厘米。”提到5年下来的治疗费用,舒眉对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说。
生长激素是脑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分泌的一种单一肽链的蛋白质激素,直接或间接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人体的生长和代谢发挥作用。而日常人们所提到的“生长激素”,指的则是重组人生长激素。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使用说明书”(下称“说明书”),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具有与人体内源生长激素同等的作用。
自从1985年首次被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所致的矮小症,重组人生长激素应用于临床治疗已有36年历史,制备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对应的适应症也被不断拓展,但大多数人对其仍然陌生。
新华社在8月初发表《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一文,让重组人生长激素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文章指出,“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专家认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因被卷入生长激素滥用疑云,生长激素龙头企业长春高新(000661.SZ)、安科生物(300009.SZ)股价大跌,8月5日单日市值分别蒸发124亿元、26亿元,此后持续阴跌。
即使股价暴跌,长春高新、安科生物业绩表现却相当亮眼。2021年上半年,长春高新实现营收49.63亿元,同比增长26.71%;归母净利润19.23亿元,同比增长46.85%;同期,安可生物实现营收约9.69亿元,同比增加36.12%;净利润约2.44亿元,同比增加50.27%。
尽管遭遇外界质疑,但在堪比茅台的高毛利诱惑下,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不断扩容。国金证券研报指出,头部公司进一步推进剂型升级换代、强化渠道下沉和医患人群宣传教育力度,生长激素治疗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此外,适应症拓展进一步打开成长天花板。
副作用和滥用争议
目前,国内已获批的生长激素适应症包括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所引起的儿童生长缓慢、用于因Noonan综合征所引起的儿童身材矮小、SHOX基因缺陷所引起的儿童身材矮小或生长障碍、软骨发育不全所引起的儿童身材矮小、接受营养支持的成人短肠综合征、重度烧伤以及特纳综合征。
东莞一家二甲医院生长科主任医师李薇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有适应症的人才会来打生长激素,有些孩子是完全不够身高或生长激素,有些是部分缺失。此外,出生时胎龄不够也是成因之一,早产的孩子或许需要追赶身高,也有用药可能。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非病理性使用的情况存在。李薇提到,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要去从事跳舞等对身高有要求的职业,会进行“改善型”用药。“这必须家长签知情同意书,且一般地方医院都不会批。”她强调。
上述说明书指出,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可引起一过性(指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出现一次)高血糖现象,通常随用药时间延长或停药后恢复正常。临床试验中约有1%的身材矮小儿童有副作用,常见注射部位局部一过性反应(疼痛、发麻、红肿等)和体液潴留的症状(外周水肿、关节痛或肌痛)。这些副作用发生较早,但发生率随用药时间而降低,罕见影响日常活动。
李薇表示,生长激素发生副作用的几率非常非常小,而且医生会进行评估。“首先,患者需要经过周密的检查,排除一些疾病并确定其真实缺乏生长激素后方可用药。此外,我们还会要求用药者三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
新华社在发布的文章中援引专家观点称,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另有媒体报道称,使用生长激素会增加生恶性肿瘤的风险。
“脱骨症的副作用是存在案例的,但是导致肿瘤的案例,我翻阅了所有的资料都没查到。”在李薇看来,只可能是患者原先就存在肿瘤,注射生长激素后诱发导致了肿瘤恶化。“但医生在检查中发现了肿瘤也不会让你用药。”李薇称。
《矮小症临床路径(2019年版)》指出,生长激素禁用于骨骺闭合的患者、有肿瘤进展症状的患者。《矮小症临床路径(2019年版)》适用于诊断为身材矮小症的患者,即身高处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2个标准差者。
骨骺是判断生长情况的一个指标。医学上可以通过测骨龄来判断骨骺是否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