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游戏论·作品批评|《极乐迪斯科》:边缘世界的现实之声( 二 )


资本主义|游戏论·作品批评|《极乐迪斯科》:边缘世界的现实之声
文章图片

虚构的瑞瓦肖地区
《极乐迪斯科》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马丁内斯的虚构小镇中 , 主角警探哈里·杜博阿从一场导致失忆的严重宿醉中醒来 , 发现自己身处当地的旅馆“褴褛飞旋”之中 , 并且正在调查一桩吊尸案件 。 为了弄清自己是谁 , 也为了使悬案水落石出 , 警探必须与当地的工会势力打交道 , 并从不同居民口中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 , 以及涉事者的基本情况 。 在此过程中 , 玩家也就跟随失忆的警探 , 逐渐(重新)认识了他所生活的瑞瓦肖行政区 。 在游戏虚构的世界观中 , 瑞瓦肖位处名为伊苏林迪的群岛大洲 , 它曾经一度是奉行专制的君主国家 , 但在后来掀起了康米主义的革命 。 革命起初收到了成效 。 但好景不长 , 由于区域安定被打破 , 周边国家将关注投向了这个处于战乱的边缘地带 。 几个国家组成的联盟军队在瑞瓦肖内战末期迅速地接管了该地区 , 并在革命军终结了君主制之后 , 迅速地镇压了康米革命的产物瑞瓦肖公社 。 新建立的瑞瓦肖由隶属国际道德伦理委员会的公民武装所辖制 , 并被逐渐容纳进资本主义体系当中 。
游戏制作者为何要给他们故事的背景地区一个如此复杂的设定?这与他们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记忆不无关系 。 爱沙尼亚在近代历史当中 , 也是遭遇过反复占领、政权几度易帜的地区 。 自18世纪以来 , 爱沙尼亚就曾长期被沙俄吞并 , 在二战期间 , 它更是被几度“转手” 。 该地区起初由苏联强行驻军 , 并被划定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但在德军发动突袭苏联的计划之后 , 爱沙尼亚成为了德国的占领区 , 并且与德国展开了合作 。 尽管在战后 , 苏联重新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 , 但因为这段战争当中的不快经历 , 爱沙尼亚人一度遭到了苏联的报复 , 也曾短暂地组织反抗军对抗苏联的再占领 。 直至1990年代初期 , 爱沙尼亚才随着苏联的解体重新独立 , 并在2004年成为欧盟成员国 。
从君主制的垮台到被容纳入社会主义阵营 , 再到成为欧盟的外围国家 , 波罗的海国家与不少东欧国家有着近似的历史命运 。 游戏所描绘的瑞瓦肖 , 也是游戏制作者与这样的历史记忆对话的一种尝试 。 身处冷战的主要国家 , 我们所熟悉的常常是意识形态阵营之间的水火不容 。 然而 , 作为边缘国家的国民 , 游戏制作者的经验显然更加缠绕:在上个世纪的大国竞逐之中 , 他们所在的地区屡次成为非法占领的对象、战争的牺牲品或是战利品 。 而在世纪末 , 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剧变 , 却又很难称为一种选择 。 因此 , 当对这段历史进行回忆和整理之时 , 他们恐怕也很难完全积极肯定地看待任何一段遭遇 。
游戏制作者的情感认同偏近于康米主义 , 并且在游戏中借助警探杜博阿 , 表达出了对于被渐趋整合入世界市场的瑞瓦肖乃至对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不满与批判 。 但借助复杂的历史经验 , 游戏的叙事显然也脱离了僵硬的政治姿态 。 面对后革命时代的来临 , 制作者通过对马丁内斯小镇的社会状况的描绘 , 点明了冷战之后许多根本性的变化 。 这不仅垫厚了游戏对于当代资本体系的反思深度 , 也使得游戏给出的答案远远超越了老套但却缺乏效力的宣言——要康米主义 , 不要资本主义 。

在游戏中 , 因为酗酒而失忆的警探杜博阿是康米主义和世界大革命的忠实拥趸 , 但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 , 玩家越是深入到当地工会、跨国企业野松公司以及瑞瓦肖公民武装的矛盾中 , 这种预设的康米主义姿态就越是被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同情式理解所消融 。
杜博阿到达小镇之时 , 马丁内斯小镇的当地工会正在发动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 , 要求野松公司给予工人更多权利和分红 。 然而 , 这却并非康米主义在瑞瓦肖复萌的征兆 。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 瑞瓦肖从宗主国变成公社 , 又成为了国际联盟的共治地带 。 这一变化的直接结果便是 , 马丁内斯小镇成为了一个在资本主义世界边缘、受跨国企业宰制、主营物流运输的地带 。 面对野松公司的盘剥和外国的控制 , 工会成员与当地货车司机中有相当一部分种族主义者 。 他们讨厌外来人种 , 也拒绝警察介入小镇事务 , 坚持马丁内斯的工会自治 。 当杜博阿与工会里相对温和的成员马列拉交谈时 , 警探认为马列拉就是康米主义者 。 但这种观点马上遭到了反驳 , 马列拉谨慎地保持与康米主义的距离 , 并且将货车司机对野松公司的罢工示威 , 解释成一种面对不公平现实时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