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协和精神&协和方案,为患者筑起安全屏障( 二 )


重症|协和精神&协和方案,为患者筑起安全屏障
文章插图
刘正印教授正在为患者进行标本采样
人文关怀 流淌在骨血中的优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者所践行的人文关怀深深刻在协和人的骨血里。“每天与患者家属电话沟通病情,是我们为患者提供的心灵救治服务。”张抒扬书记表示,新冠期间家属无法陪床,很多患者病情危重,无法自主与家属沟通,我们深深理解患者的孤独与家属的焦急,在他们之间搭一座沟通的桥梁,对双方都是一种莫大的心理慰籍。
在支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深度镇静治疗中,刘正印教授和他的战友们在她耳边不停地讲:“你要坚强,要坚持,我们是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疗队,你一定要相信我们,相信自己,好好地活下去。”
迎难而上是协和人的本色,他们闯过一个又一个生死关,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陈女士成功拔管并转出重症加强病房。转出那天恰巧是她的55岁生日,协和人特别准备了鲜花和蛋糕,在病房里为她举办了生日会。
陈女士动情地说,她在昏迷中深深地记住了医生的鼓励,今天是她的重生,感谢给了她第二次生命。重症病房中一场特殊的生日会,是疫情阴霾笼罩下医患共同的欢乐轻松时光。
半年后援鄂队员重回武汉,开展新冠治愈患者随访工作时,他们再次见到了陈女士,此时她已经神采奕奕、精神饱满,康复出院后,主动捐献血浆,回馈社会,帮助他人,这是生命的奇迹,也是善良的接力。
重症|协和精神&协和方案,为患者筑起安全屏障
文章插图
2020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吴东副教授重返武汉,与治愈后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陈女士交谈
这一年来不断奔波在各地抗疫第一线的杜斌教授表示:“到达每个地方,第一要紧的事就是来到病人床边,了解病人的最新情况。离开后,不单纯是牵挂病人的病情,也会想他以后怎么办,他的家人会怎么样。每天接触这些病人的时候,医生和病人之间,也会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联系。”
重症|协和精神&协和方案,为患者筑起安全屏障
文章插图
杜斌教授在床旁查看患者情况
“没有一天不在回忆武汉的经历,这81天的分分秒秒都是那么鲜明,仿佛就在昨天,成为我人生中最深刻的记忆。”李太生教授说出了所有援鄂队员的共同感受。
重症|协和精神&协和方案,为患者筑起安全屏障
文章插图
协和感染科主任李太生(左)在重症监护病房查房
协和方案篇
关口前移 切断疾病发展链“关口前移”是北京协和医疗队提出的一个重要举措。协和人在救治中发现,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要避免轻症病人转重症、重症病人转危重症、危重症病人死亡,所采取的全部措施,包括鼻导管吸氧、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以及人工膜肺(ECMO)的使用等,一定要关口前移,提前阻断疾病发展。否则到了疾病终末期,治疗代价将非常大,人力成本、物力投入很多,救治起来也困难重重。
重症|协和精神&协和方案,为患者筑起安全屏障
文章插图
张抒扬书记带领医疗队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卞修武院士等探讨临床病理结果。前排左起:张抒扬、韩丁、严晓伟、李太生和刘正印。
关口前移的理念,不仅适用于重症患者,在武汉的各家医疗单位形成共识,不管是收治轻症的方舱医院,还是普通的重症病房或是重症加强病房,统一采取关口前移的理念,就能尽最大的可能阻断轻转重、重转危重、危重转死亡的全链条,达到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总目标。
总结经验 分享协和方案助力世界抗疫1月25日疫情暴发初期,北京协和医院就曾发布《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被广大医务人员称为“北京方案”。该方案曾被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指南引用,其英文版也为世界各国医护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0年5月和2021年3月,张抒扬教授课题组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分别在《科学》和《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在线发表论著,为抗新冠病毒中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机制和结构基础;杜斌教授作为重症医学专家,参与了新冠肺炎3项国际指南、1项亚太指南、1项亚太共识的制定;感染内科团队在《新发现病原体与感染》杂志发表文章,提出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能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协和前后方团队合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通讯文章,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多种高滴度抗磷脂抗体的临床现象,提示患者自身免疫紊乱与凝血异常、血栓事件发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