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中国家庭|青少年为何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四 )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
本研究针对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行为提出了文化-社会-个体三因素模型进行解释 , 认为随着家庭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 传统社会教化模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 否则无法满足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 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一些问题行为 , 比如沉迷网络游戏等 。
已有研究显示 , 网络游戏的恰当运用对于青少年认知、学习能力、情绪调节、社会交往、团队合作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 网络游戏是否会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是否会沉迷其中 。 从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视角所提出的模型看 , 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行为的产生 , 不是单一某个因素所能决定的 , 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因此 , 预防和改善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行为 , 也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 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都要发挥其作用 , 积极引导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使用 。
政府层面 ,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一直深受有关部门的重视 ,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 包括对网络游戏在内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规范 , 也完善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监管机制 。 企业方面 , 一方面是其提供的网络游戏内容适宜性的第一把关人 , 另一方面 , 可以从技术上对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时长做相应限制 。 目前 , 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 , 就其使用时长、消费行为等进行限制和监督 。 以上都是从“硬件”方面去预防青少年的网络游戏问题行为 。
本研究关于文化-社会-个体模型的分析 , 则更有助于我们从“软件”方面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游戏行为 , 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 。 比如 , 以本研究对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为基础 , 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促进社会教化模式顺应社会变迁 。
中国文化中传统的社会教化模式强调家长的绝对权威、子女的服从 , 重视学业成就、不注重心理成长 , 这种“听话、上进”才是好孩子的唯一衡量标准的模式 , 伴随着家庭关系、社会信息化等社会环境的变化 , 已不再适宜全盘照搬 。 家庭教化方式要更多融入尊重、注重心理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元素 。
为了让更多家庭的教化方式与时俱进 , 可以建立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来开展家庭教育 , 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给家长推送一些教育理念和亲子沟通方式的讲座视频 , 并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扩展至家长 , 帮助家长更多了解信息化社会特征 。 建立顺畅的家校沟通机制 , 让老师和家长都及时了解孩子在家和在校的情况 。 政府和相关部门推动家长培训或亲子活动进社区 , 特别是针对隔代家庭、留守儿童家庭 , 给予更多家庭教育咨询方面的帮助 。 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教化的文化氛围 , 让更多的家长不再固步自封 , 而是能够去接触更多元的教育方式 , 去尝试了解在现代化家庭、信息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数字文化实践特征和心理需要;能够意识到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接触和使用互联网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 网络游戏如同之前的武侠小说、电视一样 , 是青少年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 在此基础上 , 以尊重和信任为沟通基调 , 去了解孩子喜爱游戏的原因和动机 , 给予孩子个性化的引导 , 帮助孩子提高数字能动性 , 学会合理使用网络游戏 。
总之 ,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网络游戏问题行为 , 离不开通过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 要软硬件改善相结合 , 才能引导青少年进行积极的数字文化实践 , 减少问题行为 。
[本文作者高文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文章改写自作者发表于《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5期)的论文《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行为的文化-社会-个体三因素分析——基于网络游戏问题行为的91个电话咨询案例》 , 有大幅删改 , 经作者审定 。 ]
【问题|中国家庭|青少年为何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