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中国家庭|青少年为何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三 )


小F和小G都是留守儿童 , 祖辈或是溺爱或是关心较少、缺少管教 , 而父母对孩子的衡量标准又遵循传统社会教化模式 , 觉得听话、上进才是好孩子 , 对孩子理解的较少 , 责骂较多 , 忽略了孩子的心灵成长 。
第二 , 信息化对传统社会教化模式的挑战 。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 , 随着各种信息媒介的发展 , 传统的父母角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 青少年本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 , 又有胜于成人的吸纳和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 , 他们每天都可以从媒体或同辈群体中获取最新的、广泛的知识和资讯 。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 父母要与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 , 才能和孩子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 , 缩小代沟 。 反之 , 父母如果不能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 不去了解孩子接触的互联网文化 , 而是以传统社会教化模式中的权威形象去评判孩子的行为 , 不仅可能加剧亲子间的沟通不畅 , 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 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 。
以下案例中 , 有的家长感觉到自己与孩子没有共同话题 , 不知道怎么去沟通和引导 。 有的家长则在孩子主动分享理想的时候 , 直接以一种权威的视角给出负面评价 , 引起孩子的反感 。 这些都可能是加剧孩子产生网络游戏问题行为的因素 。
小H的家长表示对游戏不感兴趣 , 没有共同话题跟孩子讲 , 要依赖咨询师提供的建议和话题 。 在跟咨询师沟通后 , 开始改变自己跟孩子的沟通方式 , 孩子的情绪有所好转 , 对家长没那么抵触了 , 但家长表示实在找不到话题跟孩子讲 。 (小H , 17岁 , 案例37)
小I跟母亲表示自己的理想是开发一款游戏 , 但母亲对游戏了解甚少 , 所以不知道如何去和孩子沟通这方面的内容 。 (小I , 16岁 , 案例45)
小J曾主动跟妈妈说过游戏主播一个月就能赚好几万 , 家长直接给孩子泼冷水 , 反驳孩子 , 在孩子身边不断通过洗脑式教育告诉孩子“努力读书 , 少玩游戏” , 多次引起孩子的反感 。 (小J , 16岁 , 案例54)
个体需要: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心理需要
解释青少年的网络游戏问题行为 , 必然要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 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中 , 重点关注的是青少年自身的心理需要 。 网络游戏是青少年满足自身心理需要的途径之一 , 而让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 , 则是因其无法自己寻找到满足心理需要的其他途径 , 进而只能依赖于此 。 对于青少年具有哪些心理需要的分析 , 可以根据Dweck(2017)所提出的三种基本的人类需要来理解 。 这些基本需要分别是可预测性需要(predictability) , 是一种追求世界可预测性、降低不确定性的需要 , 知道世界如何运作;能力需要(competence) , 是一种提高个人实力的需求 , 学习如何在世界上行动;接纳需要(acceptance) , 是被接纳和被爱的需要 , 希冀在需要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回应 。
网络游戏的体验恰好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 , 缓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矛盾冲突 。 首先 , 青少年在游戏世界中自己具有控制权 , 游戏规则和晋级规则设置清晰明确 , 这些可以减少不确定感 , 满足了可预测需要 。 其次 , 游戏是一种社交方式 , 既可以在游戏世界中和其他玩家建立友谊 , 又可以和现实生活中的同学、朋友通过游戏社交 , 获得尊重和关爱 , 满足接纳需要 。 最后 , 游戏世界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 游戏中的升级和竞争 , 要比在现实中提高学习成绩更容易、更有趣 , 还能获得即时奖励和回馈 , 满足人们获得能力认可的需要 。
比如下面这些案例中的青少年 , 或是通过玩网络游戏找到自我 , 与人交往;或是学习不自信 , 但讨论游戏就能神采飞扬;或是现实生活中缺少朋友 , 在网络游戏中寻求慰藉 。 这些分析表明网络游戏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 而是否会沉迷其中 , 还要结合文化和环境因素共同分析 。
小G跟妈妈表示自己也不想玩游戏 , 但感觉很烦 , 压力大 , 就想在游戏里跟人一起玩 , 可以在游戏中找到自我 。 (小G,15岁 , 案例5)
小L所在学校学习压力比较大 , 自己对学习也不自信 。 但和母亲分享游戏内容的时候非常开心和兴奋 , 想当游戏的职业玩家 。 在学校里朋友比较少 , 喜欢在网络中交朋友 。 (小L , 14岁 , 案例4)
小M搬过几次家 , 没有固定的朋友 。 在学校听不懂课 , 也没什么朋友 , 对父母表示只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开心 。 (小M,13岁 , 案例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