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市一医院:到院就诊,绿码不会变黄码

当人们在空调房里、树荫下乘凉时,却有一群人,顶着烈日,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走进闷热的帐篷,守护着一座城市。有人倒下了,却说着,对不起,我拖了后腿……
疫情发生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启动全院全员核酸检测、环境消杀,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各项措施。在门诊大厅外,医院还增设了一个应急的核酸采样点。该院提示,经过多人认证,扫场所码进入院区,绿码不会变黄码。
就诊|市一医院:到院就诊,绿码不会变黄码
文章插图

↑应急核酸采样
高温!
坚持工作两个多小时的她倒下了
就诊|市一医院:到院就诊,绿码不会变黄码】7月27日,随着成都5例本土确诊病例、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相继被发现,这座城市迅速动员起来。
当晚,申杨莉和同事们在医院接到新的指令,“按照要求,要马上准备物资,增设一个核酸采样点,应急的。”当晚,他们一直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申杨莉没有回家,在值班室找了地方睡去。
“第二天起得很早,7点半就开始采样。”申杨莉是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7月28日,大晴天,应急核酸采样点设置在医院门诊大厅外,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帐篷,两头有像隧道一样的通道。太阳越升越高,前来检测的市民越来越多,采样点内,13名医务人员也越来越忙碌。
院感工作是极其重要的,防护服、N95口罩、面屏……一个都不能少。早上的气温虽然还不至于太热,但一身防护装包裹在身上,汗很快就将里面的衣服打湿。
为保持通风,帐篷是不能够封闭的,工作人员专门邀请安装空调的工人来看过,说就算装了,也没有意义。几台风扇持续工作,但高温之下,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上午9点,成都市气象台发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小时,城区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升至35℃以上。
上午十点,坚持工作两个多小时后,申杨莉因为中暑,倒了下去。
就诊|市一医院:到院就诊,绿码不会变黄码
文章插图

↑申杨莉中暑倒下
“当时我感到心里不舒服,稍微坐着休息了一下,想着应该没事。但坐着坐着,就听不到同事和我说话了。”
同事们赶紧把申杨莉抬到一旁阴凉处躺下,撕开防护服,不断地为她扇风降温,她大口喘着气,胸口快速起伏。同事们紧接着为她找来轮椅,将她转移至室内休息,打点滴。
7月29日,申杨莉精神状态已基本恢复,她说预计晚上就能重新上班。面对红星新闻采访人员的采访,她却说:“当时只想更好地完成任务,其实很对不起大家,我拖了后腿。”
就诊|市一医院:到院就诊,绿码不会变黄码
文章插图

↑申杨莉
降温!
上午一共用了20多块冰
29日,持续高温。烈日下,空地上,几名精壮小伙卷起袖子,高举铁锤,卯足劲,不断砸向硕大的冰砖,将它们一块块敲碎……小伙子们都是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
就诊|市一医院:到院就诊,绿码不会变黄码
文章插图

↑大力砸冰
早在应急核酸采样工作开始时,该院医学装备与物资部部长敖文英就忧心忡忡,他们用温度计检测过采样点外的气温,阳光直射下达到48.5℃,“帐篷内一闷起,比户外更热。”他们在想,怎样能在没有空调、风扇的情况下,为采样点内的医护、市民降温。
有人说:“在外面吃饭时,有餐馆就用了一种吹冷风的机器。”
有人说:“对,我见过,网上就有那种机器卖。”
查询后他们发现:“这种机器冷空气来源于冰块,还需要制冰。”
订购的10余台“冷风机”,紧急送往医院。40公斤的大冰砖,一块约有两台电脑主机这么大,大批量地从制冰厂运送过来。敖文英说:“帐篷内放了5台冷风机,帐篷外的通道放了2台,全院各处需要的地方一共10余台,今天(29日)上午一共用了20多块冰。”
因为要把大块的冰砖敲碎后,才能放进冷风机,所以出现了精壮小伙们大力砸冰的一幕。据介绍,他们全天一共砸了4次,每次90分钟,一共6小时。
效果很明显,温度计一测,帐篷内气温降至25~26℃。“感觉不错,还是比较凉快!”帐篷内的医护们点着头。
采样工作依然在继续,他们依然身穿防护服战斗在那里,守护着这座城市。
就诊|市一医院:到院就诊,绿码不会变黄码
文章插图

↑阳光直射下48.5℃,冷风机降温后帐篷内25~26℃
放心!
市民可安心就诊 绿码不会变黄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