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乏|王凤玮:中医可以有效填补西医治疗肿瘤的短板

融媒体采访人员 秦苗
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一种全局的、事物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人得了肿瘤,目光不只关注肿瘤,更要注重人与瘤之间的关系,瘤的形成与全身机体失调有关,所以治疗肿瘤,不仅要关注肿瘤,更要关注肿瘤形成的原因,以及临床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抓住每一位患者的“个体化”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而在临床短暂面诊中,对复杂而多变的病情患者难以描述清楚,医生所能捕获的有效信息往往非常有限,医生不得不抓大放小,关注患者主要问题忽视小问题,而小问题往往是“个体化”问题的体现,是影响肿瘤整体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二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所长王凤玮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疲乏|王凤玮:中医可以有效填补西医治疗肿瘤的短板
文章插图
王凤玮教授
突破“小问题” 成就“大疗效”目前对于肿瘤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依托NCCN、CSCO等国际国内权威指南,临床医生给不同患者制定肿瘤治疗方案时,必然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这里的“个体化”是经济、社会、躯体(肿瘤本身和因肿瘤治疗导致的各种症状)等一系列复杂体系的总和,精准识别患者的“个体化”是考验每一名肿瘤医生的临床技能是否过硬的关键所在,“个体化情况”对治疗方案有决定性作用。
今年3月份,王教授的一名淋巴瘤患者在接受化疗后,明显感觉体力不支,后期因无法耐受而不得不中断治疗,休息一段时间也没有好转的迹象,患者及家属很着急。近日,在家属搀扶下来到医院,王凤玮教授在诊室见到他的第一眼就从患者步态上看出端倪,患者无法自行走路,有气无力,气喘吁吁;从面部表情来看,情感淡漠,毫无表情;从沟通交流中得知,患者近期食欲和睡眠都很差,总胡思乱想。
经过仔细地望、闻、问、切后,王教授认为患者的脉象属于气血双亏、脾肾双亏,这是典型的癌症相关性疲乏(简称“疲乏”)。王凤玮教授告诉采访人员,中医认为癌症相关性疲乏是一系列脏腑功能低下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全身虚弱、无力感、消瘦、嗜睡等症状。发现这一“小问题”后,患者接受了补气调血、健脾补肾调理治疗,两周后他已经能独自过来复诊,经过检查患者症状各方面都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根据现有数据统计,约40%左右的肿瘤初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疲乏,中重度疲乏发生率为60%。王教授坦言:“如果在患者就诊中,多关注患者语言之外表现,很容易识别这类“小问题”。如果忽视,轻度疲乏会发展为中重度的疲乏,将严重干扰患者治疗效果,有资料显示,疲乏会加重影响患者的进一步治疗的依从性,且在治疗期间疲乏持续加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肿瘤治疗的过程就像“挑担子”在临床中,对于肿瘤医生来说,首先是以疗效为导向,这是肿瘤整体治疗的主旋律,所以医生对患者采取哪种措施,会带来哪些疗效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患者身体状态可耐受的范围内,一般主张采取规范且积极的治疗措施;而与此同时,家属及患者又站在另一个层面,他们更关注治疗出现的伴随症状,担心因治疗而加重躯体负担。因此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往往要权衡利弊,将不良反应最小化、治疗过程与疗效做到对立统一,这是一名医生具备整体观的必备思维。
用一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为例,各大指南最佳推荐是同步放化疗之后免疫治疗维持两年。王凤玮教授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该方案是首选。但是在实际临床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情况,而这里所谓的“体质”中最主要的就是患者的‘自我感觉’。疲乏就是风向标,如果患者疲乏症状明显,首选方案同步放化疗就无法使用。”
所以,对于这类的患者,治疗方案会从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维持的首选方案,转变先化疗,再放疗或者先放疗,再给化疗的序贯治疗。因为同步放化疗相对出现的副作用更大(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也会加重疲乏的程度;中、重度疲乏会影响免疫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可能要转变为抗血管治疗方案。
疲乏|王凤玮:中医可以有效填补西医治疗肿瘤的短板】王凤玮教授将肿瘤治疗的过程形象地比作“挑担子”,一个筐里“放着”疗效,另一边是“放着”不良反应。只有达到平衡担子才能稳步往前走,患者的耐受力相当于动力,超出承受力范围,担子偏了、斜了都无法前行。这和中医理念讲阴阳平衡、扶正抗癌、与瘤共存的理念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