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学资治通鉴之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 它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 是资治通鉴的开篇 。 三家分晋为什么有重大历史意义呢 , 让我们从头聊起 。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 就好像一个大的集团公司下面设立了很多区域性子公司 。 晋国地处中原地区 , 被《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共同评价为春秋四个最强的子公司之一 , 十分强大 , 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 。 这家大公司首任董事长叔虞是集团创始人周武王姬发的儿子 。

从头学资治通鉴之三家分晋
文章图片
一代一代的集团话事人在安逸的环境中成长 , 能力越来越差 , 反而子公司的这些董事长们每天考虑公司如何发展壮大 , 实力越来越强 。 大的子公司开始逐渐不把集团放在眼里了 。 晋国就出现了晋文公重耳这样一位把持集团事务 , 控制其他分公司董事长的霸主人物 。
因为晋文公董事长的位置是通过激烈的互相残杀得来的 , 所以晋文公规定让所有的继承人都远离公司核心 , 并引入了总经理制度 , 起了个名字叫“三军制度” , 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 , 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 视为六卿 , 其中中军将为正卿 , 就是总经理 , 管理晋国日常事务 , 由他们轮流执政 , 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议政王大臣制度 。

从头学资治通鉴之三家分晋
文章图片
说起来好笑 , 在晋国董事长琢磨集团老板位置的时候 , 分公司总经理就开始琢磨你的位置 。 随着晋国这些总经理们自己管理的事儿 , 掌握的权越来越多 , 他们架空了董事长 , 开始了自己的称王之路 。 总经理们为了争权夺利 , 从最开始的11个世族轮流担任六卿 , 到仅剩智、韩、魏、赵四家 。 当时正是智家的智伯担任正卿 , 势力最大 , 野心也最大 , 他本打算联合韩、魏两家先先灭赵家 , 结果反而被黑吃黑的另外三家打败 , 头也被割了下来变成了胜利者的酒杯 。 从此后三家持续做大 , 连晋国董事长也要向三个总经理低头哈腰 , 嘘寒问暖 。
在公元前403年 , 集团董事长周威烈王封晋国三个总经理魏斯、赵籍和韩虔为诸侯 , 从此走上了三家分晋的道路 。
在三家分晋之前 , 周王朝集团公司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 可以说是是世袭制的 , 血统制的 。 集团公司的架构如下:王(集团董事长)--诸侯(子公司董事长)--卿大夫(各级总经理)--百姓 。 王就是集团董事长 , 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 , 诸侯就是集团董事长的庶子和子公司董事长的嫡长子可以担任 。

从头学资治通鉴之三家分晋
文章图片
各位发现问题了吗?对 , 在三家分晋之前 , 王和诸侯不管啥时候 , 只有他们自己家的 , 也就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孙子、重孙子...才能继承 。 而魏、韩、赵三家封诸侯 , 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情 。 这在古人眼里 , 是坏了“礼” , 司马光更是在资治通鉴中痛呼“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 , 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 , 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 , 社稷无不泯绝 , 生民之害糜灭几尽 , 岂不哀哉!”

从头学资治通鉴之三家分晋
文章图片
从头学资治通鉴之三家分晋】在我看来 , 积极的意义是 , 三家分晋让我们从2000多年前就看到了上升阶梯 , 使中国极早打破了阶级壁垒 。 但是因为没有了“礼”的约束 , 也开启了长达了二百五十多年的诸侯混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