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正直的人败在了不懂技巧上!


多少正直的人败在了不懂技巧上!
文章图片
有一天 , 孟子在一个叫石丘的地方遇到了墨家的宋牼 , 他问宋牼:“先生将何之?”先生这是要去哪啊?
宋牼回答道:“吾闻秦楚构兵 , 我将见楚王 , 说而罢之 。 楚王不悦 , 我将见秦王 , 说而罢之 。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 ”
他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要打仗了 , 我准备先去说服楚王罢兵 。 如果楚王不听劝 , 我就再去见秦王 , 他们两个人总有一个人会听从我的 。
这里就牵扯出战国时期社会中的一些政治和文化问题了 。
首先要知道墨家是一派游离于政体之外却又能实际影响到诸侯国之间政治关系的组织 。
他们以墨子为首 , 有着明确的层级管理制度 。
在思想上 , 墨家讲“兼爱” , 儒家的爱是有分别的爱 , 儒家讲对于父母、兄弟的爱是有别于对别人的爱的 。
而墨家是绝对的博爱 , 对待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
爱自己的父母 , 也要一样爱别人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 , 也一样要爱别人的兄弟;爱自己的国家 , 也要爱别人的国家 , 由此达到天下之博爱 。
政治方面墨家提出“尚贤”、“尚同” , 推选有才有德之人担任组织或政治上的领袖 , 而且要求低级别的人一定要绝对服从上级的指示 , 由此来形成组织中强大的凝聚力 。
同时 , 墨家主张要“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 就是为了天下、国家以及百姓 , 可以毫不犹豫牺牲自己的全部 , 是绝对的奉献精神 。
墨家就是这样一种组织 , 其影响力在当时是要胜于儒家 , 而且一直在后世延续 , 直至今日 。
比如我们读《水浒传》 , 江湖好汉们动辄便要拜把子以兄弟相称 , 路见不平便要拔刀相助 , 聚义之后也要是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 这种侠义精神就源自墨家 。
当代社会中也是 , 比如一些帮派、社团 , 虽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帮派都是比较令人畏惧的存在 。
但其实帮派延续的就是墨子的精神 , 是在用江湖的规矩和道理去处理江湖的事情 。
而且很多地方比如日本 , 帮派虽然不属于政府正式管辖 , 但却是与政府共同在维护社会秩序 , 很多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 , 都是需要依靠帮派去解决的 , 这些其实都源自墨家 。

多少正直的人败在了不懂技巧上!
文章图片
这位宋牼就是游走于各个国家的一位墨家中颇有影响力的人物 , 他与孟子一样 , 心怀天下苍生 , 想通过自己的游说避免秦楚两国发生战乱 。
在现在看来一介百姓孤身一人去游说两个大国国君 , 似乎十分可笑 。
但在当时 , 墨家就有这个能力 , 这就是通过江湖的力量去干预政治 。
之后孟子好奇的问他:“轲也 , 请无闻其详 , 愿闻其指 。 说之将何如?”孟子先是自报家门 , 我是孟轲 , 我不想请教您这件事的详细情况 , 但我想知道您准备怎么劝说这两个君王呢?
宋牼回答道:“我将言其不利也 。 ”我准备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两国打仗的话 , 损失会很大 , 我要给他们讲清楚利害关系 , 通过利害关系去说服他们 。
这是谈判游说最常用的切入方式 , 也是最容易被别人接受的游说方式 。
但孟子却不认可 , 他说:“先生之志则大矣 , 先生之号则不可 。 ”孟子显然是对宋牼这种为百姓去尽力避免战乱的情怀十分认可 , 但他否认宋牼这种以利去劝说君王的方式 。
他说:“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 秦楚之王悦于利 , 以罢三军之师 ,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 ”要知道 , 孟子对于自己坚守的儒道向来是一板一眼 , 不容丝毫歪曲的 , 尤其是对于利益问题特别的排斥 。
所以我们看孟子打游说梁惠王开始 , 第一句就是“王何必言利” 。 孟子就是这么直率 , 无论如何不允许谈利益 。
所以这里孟子告诉宋牼 , 你跟秦楚两国的国君谈利益 , 虽然他们可能会因此而罢兵 。 但他们罢兵也是因为看到了利益 , 而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 。
如此一来 , 崇尚利益的风气蔓延开来 , 臣子为了利益去侍奉君王;身为儿子为了利益去孝顺父亲;身为兄弟为了利益去尊敬兄长 , 那么社会不就乱了吗?
先生应当以仁义去说服君王 , 这样人们去依靠仁义去做事 , 国家和社会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好了 。
孟子等于是给宋牼上了一课 , 至于宋牼是否接受 , 历史上并没有下文 , 但从宋牼之后致力于调和儒墨以求“接万物以别宥为始”的学术观点来看 , 他至少对孟子的思想并不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