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书法创作最好的14条建议(深度阅读)( 八 )



王镛:书法创作最好的14条建议(深度阅读)
文章图片
书、画、印三门艺术都是以传统的点线审美为基础 , 以点线的组合构成形式为表现手段的独特的民族艺术 。 书画上要用印 , 不用也不是不可以 , 但是用了才更完美 。
如果你认为书法是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来欣赏的艺术作品的话 , 那么章法就是至关重要的 , 当然笔法、结字是基本的 , 没有是不行的 。 历史上很多大书法家的作品正书除外 , 说到章法 , 也看不出什么学问 。 没有章法的整体对比处理 , 一件作品可以等割成若干部分 , 看看局部足矣 , 甚至看一行 , 看几个字即可 , 可以叫抄书 , 偏重实用的书法 , 说不上完整的艺术作品 。 从这点上来说今天的书法大可以向画学习借鉴 。 因为一幅好一回 , 每一个局部 , 每一个边边角角 , 甚至每一笔 , 都要与整体相关联 , 都要服从整体的章法布局 。 今天能想到这点的书法家恐怕不多 。 印也值得书画借鉴 , 治印要在方寸之间的有限空间里 , 把每一个点面结构以及章法布局 , 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 其细微的观照及精到的处理 , 没有搞过篆刻的人 , 是体会不到的 。 古人说:始知真放在精微 。 治印正是磨炼微妙的感觉与精致艺术处理手段的一个途径 , 学好篆刻是不会出败笔的 。 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 , 融会贯通 , 三者之间的“运用”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
三者会不会向相对独立的方向发展呢 , .作为个人 , 有可能 , 但他也会借鉴一些别的艺术或者外来的艺术 , 像林风眠也是成功的艺术家 , 但是若要发展中国传统艺术 , 这三者的关联与研究仍是重要课题 。 从近当代的艺术史可以看出 , 孤立学习研究其中一门 , 是很难取得大成就的 , 当然有 , 但不普遍 。 问题就在于三者的“本体艺术语言”是一致的 , 是相通的 , 是相辅相成的 。 如果脱离开来 , 容易走上政路 , 其中书法是核心所在 。
十四、西画与中国画
西方的绘画的原理或者西方的模式 , 西方绘画的构成方式对中国当下的绘画应该有一定影响 , 平面绘画作品总有相通的地方 , 虽然画种不一样 , 时代不一样 , 总的来说有些基本的东西应该是一样的 , 基本的规律还是一样的 。 西方绘画 , 比如说构图、章法讲究的那些东西 , 我觉得跟中国绘画讲究的东西 , 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 应该是有好多相通的地方 。
西方的架上绘画 , 与中国的平面绘画 , 都属于“平面”的方式 , 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 就是都需要考虑四个边之内所有元素和因素的表达 。 对传统中国画来说 , 更注重前人经验 , 很容易产生司空见惯的模式 。 对于今天而言 , 中国画也可以借鉴外来艺术的有些模式 , 比方说它的形式感 , 构成 , 或者一些造型上的元素、因素 。

王镛:书法创作最好的14条建议(深度阅读)
文章图片
但这种借鉴它有个前提 , 就是语言得一致 。 如果你把外形借鉴来了 , 表现语言不一致也不行 。 有的东西是可以比较直接地借鉴 , 像李可染先生对画面的处理 , 他主要借鉴的是画面黑白灰的素描关系 , 对于整个画面之内 , 包括边角的处理 , 他吸收了西画的一些效果 。 而中国古人 , 包括黄宾虹也是 , 他从不把下面的角给画死 , 就是都留了虚的一个角 , 这是传统的一种认识 。 他从天的处理 , 到周围云气与空白的处理 , 跟那个角 , 都是比较一致的 。 像李可染先生那种对边角的处理 , 他就认为你这个角虚了没道理 , 他这种考虑是有前提的 , 他画得很黑、很重 。 古人的山 , 中间鼓起来的地方着墨少 , 但是李可染先生是反其道而行之 , 他逆光观察山 , 亮的地方恰恰也就在山的边缘 , 中间他反而画黑 , 所以底角虚了就没道理 。 在山水画里 , 他的画眼是云、水、瀑布、房子的白墙 , 都是这些东西最亮 。 他把角画黑了 , 把这些亮的地方反而逼出来了 , 突出出来了 , 显得白的地方特别瞩目 , 而且他白的地方留的特别小心 。
王镛:书法创作最好的14条建议(深度阅读)】所以说要借鉴 , 一定是得有一些前提的 。 而且得适合 , 这其中的借鉴不能生搬硬套 , 有些得经过改变 。 所以处理手法和对画面黑白处理的理念很有关系 。 这两点都解决了 , 他这么处理就很合适 。 我觉得这个肯定是可以借鉴 , 道理也没有什么不同 , 但是还关系到很多基本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