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6月21日讯6月16日,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主任胡轶走进长江日报直播间,讲述如何学党史践行动,为群众办实事。
看完直播后,身在潜江的吴彩华辗转联系上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要讲讲这位“贴心好大夫”的故事。
3年多前,吴彩华12岁的儿子小宇感冒反复难好,当地医院诊断怀疑为一种罕见的气道肿瘤,国内病例里年龄这么小的少之又少。听人说,中心医院在呼吸介入领域是“湖北第一梯队”,她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胡轶身上。胡轶亲自手术,运用钳取、激光、冷冻等介入技术,历经6小时,为小宇摘除了肿瘤。
吴彩华感激胡轶救了儿子的命,而让她感动的,则是这位专家的贴心。儿子住院治疗期间,备受煎熬的吴彩华总感觉“身体往下溜”,每次讲完病情,胡轶都会拍拍她的肩膀,“坚强点,别让孩子看出来”。复查的日子,吴彩华一大早带着孩子赶到武汉,胡轶尽量先给小宇看,以免孩子空腹太久;有时检查做晚了,过了下班时间,胡轶会陪着他们等结果。“当天赶回家,省一晚住宿费。”3年来,小宇复查的频率从一个月变为半年,孩子有点头痛脑热,吴彩华还是会第一时间给胡轶发信息请教。“我信任他。”吴彩华说。
胡轶医生为何能赢得病人家属如此信任?几日来,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走访他的病人和同事,寻找答案。
多听一句 多摸一下 多站一会儿
“常站在病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他就会配合你”
每隔三周,林亮会带着年届八旬的父亲找胡轶复查。看上去跟正常人没什么分别的老人家,至今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肺腺癌三期(非小细胞)。
林亮记得,当年父亲因为声音嘶哑,经过三次穿刺活检,确诊为阳性。治疗前,胡轶至少和他深入交流过三次,医学术语他听不懂,胡轶尽量转化成大白话讲。他担心父亲性格倔强,“知道是癌症肯定不治疗”,恳请胡轶瞒着老人,只说是肺部有一种特殊病菌,用药就是消炎。胡轶不但自己配合这善意的谎言,还多次叮嘱科室其他医生护士别说漏了嘴。“那么暴躁的老头,在胡主任面前乖得像个伢。”
文章插图
手术室里,胡轶在为患者做术前的准备工作。可视化实验室 贾代腾飞 李春 摄
医生之于病人,既是治疗者,也是管理者。在胡轶看来,治疗疾病并不是最难的,让病人坦然接受积极配合治疗才是最难的。
他的秘诀是换位思考。“不能因为自己拥有专业知识,就天然处在强势和主导地位,要学会多从病人和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也让他们理解医生。”
年轻医生尹雯2013年进入胡轶的科室。好几次,因为没能说服病人尽快接受治疗,她急得哭。胡轶一边安慰,一边很严厉地告诉她:“和病人沟通不好,那是医生的问题,找准了病人的心病,才能更好地治疗身体的病。”
尹雯就跟着看、跟着学。她发现,“多一点”是胡轶教导年轻医生的口头禅——多听一句,多摸一下,多站一会儿,多迈一次腿,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耐心。面对首次接诊的病人,胡轶问得非常细,从过往病史到家里养什么花草宠物、摆什么家具,不放过蛛丝马迹;碰到话多的病人,他会笑着让病人先理清需求,“没事儿,慢慢说”;跟一台局部麻醉气管镜手术,他全程像哄孩子一样,“我们现在要开始了”“你配合得很棒”“坚持一下下就好了”;查房时遇到心理脆弱的病人,他会在床边多站一会儿,轻轻捏捏病人的手,掖一掖被角,拍一拍床栏;术前谈话,“他好像马上能读懂对方的心”,半个小时,病人或家属的顾虑和需求,几乎都能化解,不敷衍也不浪费时间。
43岁的胡轶,看上去慈眉善目,有人说他像“佛”,四平八稳。他说,这是训练的结果,更年轻的时候也焦躁。有一次,一位19岁的肺癌病人,短时间做了4次CT,情绪失控。胡轶不能理解,自己躺进去试了试,“那种幽闭的气氛,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他有多么孤单无助”。
多掌握一门技术 多考虑一套方案
“医生不能是简单的治病,更要医人”
病人余奶奶多年被呼吸困难的痛苦折磨,增生的肉芽组织将气道堵塞得没有缝隙。胡轶和团队反复讨论决定,通过支气管镜技术植入支架,维持呼吸。
一般来说,大部分医院普遍使用直筒支架,医生操作轻松,植入难度低。但胡轶坚持用对技术有更高要求的沙漏型硅酮支架,它能发挥更好的支撑作用,所接触体表没有缝隙,愈后更美观。“从病人的角度,我们不能只考虑效率,更要考虑效果。医生不能只是简单的治病,还要关注病人的心理,给出最优方案。”
- 健康中国|新春送祝福 卢光琇教授直播间答疑
- 婚姻不过是一场“精明”的算计
- 直播|童锦程带美女去三亚游玩,游戏环节找到人生方向,直言是儿时梦想
- 急诊,永不间断的生命守护!1月26日下午3点,来直播间!|健康大家谈 | 北京市医管局
- 离婚后,你有哪些感悟?
- 直播|童锦程三亚之旅太精彩,游艇上美女如云,超管看不下去了,动手了
- 易经:太用力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 杨绛:人生啊,其实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
- 婚姻,该往前走还是该往后退
- 结婚生孩子,丈夫每个月给5000块钱左右,她哭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