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授用错“求仁得仁”,人文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二 )
文章图片
▲朱刚教授在一席演讲
我拜读了一篇朱刚教授的大作《苏轼的人生与诗》 , 非常精深 , 有大量考据订正 。 比如文章里对《苏轼诗集》中一处校改“真似月”和“心似月”就足足花了几百字比较 。 但是 , 我耐心读完之后 , 确实没看出长篇累牍的考据订正和“人生”、“诗”有多大关系 。
我相信朱刚教授从小到大的语文考试都能得高分——“作者某某用词好不好?好在哪里”之类的题做起来很拿手 , 一路做到了大学教授 。
那种寻章摘句、索隐揣摩 , 能培养出人文素养吗?我们从小到大的文科教育 , 语文也好、历史也罢 , 都是那样琐碎的章句学 , 围绕着毫无营养的标准答案打转 。 这种教育体系中没有文学 , 也没有历史学 , 只有“吏学” 。
“吏学”是只要知识不需要见识 , 只需要服从而不需要理解——或者说理解只是为了更好地服从 。 比如鲁迅某句话好不好——那不是真问你的意见 , 答“不好”是不行的 。 接下去问一句 , “鲁迅为什么这样写?” 。 其实也不要你自己的理解 , 当然也不是要你理解鲁迅 , 而是让你去理解出题者的意图 。 其中的逻辑和机关里下级对上级的揣摩、分析不是一回事吗?这哪里能有什么人文素养呢?“吏学”而已 。
“吏学”只有堆砌的知识的“文” , 而没有内在的“化” 。 比如朱刚教授是研究古代文学的 , 从他文章里旁征博引可以看出古文学知识积累之富 , 但是这些知识未必能“化”成他的文学素养 , 更不要说创作能力了——写论文确实不需要多少文学素养的 , 但写祭文就要了 , 于是翻车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为朱刚辩护
朱刚教授这次成了舆论风暴的焦点 , 并不是因为他的天资不好、缺乏勤奋 , 他是被多年的教育训练成这样的知识型专家的 , 我们的人文教育就是那样设定的——“吏学”可以量产知识型的专家 , 但培养不出锦心绣口、见识卓绝的人文学者 。 就人文而言 , 今日所谓大学 , “吏学”大成之谓也 。
校长、教授们屡屡翻车 , 是这套教育体系的“求仁得仁”吧 。
- 夏朝|中科大教授:已证实夏朝就是古埃及,国外网友的评论却令人诧异
- 秦国|台湾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什么样?秦国版图变大,个别朝代非常经典
- 后宫史|古代打仗时间周期长,士兵们怎样处理生理需求?都是用这3种办法
- 李世民发明了一种职业,古代女子对此十分痛恨,现如今却非常流行
- 古代人如厕解密,老百姓没有厕纸,用什么清洁?
- 古代盐很珍贵不得私自贩卖,那咸鱼又该如何处理?官府早有对策
- 中西法治社会的起源,探究古代法制文明的异同
- 古代高考结束后怎么庆祝,谢师宴是最基本的,方式比现在丰富多了
- 改朝换代是历史必然?为何我国古代始终有王朝更迭的历史轮回?
- 古代中西方经济差异表现,西方非谷物经济如何维系?我们一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