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晋、郑、宋等北方国家,是如何保持和平关系的?

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 , 楚、晋之间达成了第二次弭兵之盟 , “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 , 结束了长达八十多年的楚晋争霸时期 。 事实上 , 在弭兵之盟刚达成的一段时期里 , 楚国与北方国家的长期和平并不是能被有效确保的 。 毕竟第一次弭兵会盟后仅三年(前576年) , 楚国就率先背弃了盟约 , 入侵郑、卫等国 。 二次弭兵的次年 , 楚康王去世 , 楚国政局面临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 随着郏敖的即位和公子围任令尹 , 楚国的对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与晋、郑、宋等北方国家,是如何保持和平关系的?
文章图片
楚共王、康王在位时期
楚国与北方的晋、郑、宋等国为争夺中原地区 , 多次发生战争 。 直到第二次弭兵会盟后 , 彼此间的冲突方告一段落 。 楚灵王时期 , 灵王致力于与晋、郑、宋等国保持和平关系 , 以便为集中力量对吴作战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 楚晋关系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后 , 晋楚两国南北对峙 , 在中原地区形成了长期争霸的局面 。 鄢陵之战后 , 晋国长期存在的国内矛盾日益激化 , 六卿擅权 , 大夫干政 , 公室衰微 , 政权下移 , 甚至导致了流血的内争 。

与晋、郑、宋等北方国家,是如何保持和平关系的?
文章图片
这使得晋国的军事力量逐渐分散 , 对外由争霸转而采取弭兵政策 , 最终与楚国达成第二次弭兵之盟(宋蒙门之盟) 。 蒙门之盟后的晋国 , 晋平公耽于享乐 , 实力不断扩张的卿大夫进一步侵蚀公室权力 。 楚郏敖元年(前544年) , 吴国公子季札聘问晋国 , 很欣赏赵武、韩起和魏舒 , 认为“晋国其萃于三族乎” , 并对羊舌肸明言晋国“政将在家” , 望其“自免于难” 。 晋国公族的衰落 , 非公族势力对君权的侵夺 , 使得晋国的卿大夫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内部势力的角逐上 , 难以集中军力对外扩张 。 郏敖四年(前541年) , 时任楚令尹的公子围代表楚国在虢地与诸侯会盟 , 以重申五年前宋蒙门之盟的约定 。 《左传·昭公元年》载:“楚令尹围请用牲读旧书加于牲上而已 , 晋人许之 。 ”
会盟未订立新的盟约
而是继续沿用“旧书”即宋蒙门之盟的文本 , 保持与北方诸侯国的和平关系 。 灵王三年(前538年) , 楚国召集诸侯大会 , 灵王派遣亲信伍举出使晋国 , 请求晋人配合参与 。 此时楚国的军事影响力较楚庄王时期为弱 , 否则不需要向晋国通报 , 直接施加军事压力即可使中原诸侯顺从 。 也正因为此 , 楚灵王才需要保持对以晋国为首的北方诸侯国的和平关系 , 以腾出手来专门对付吴国 , 避免两线作战 。 晋人虽未参与这次大会 , 但允许自己的与国参加 , 这也是宋蒙门之盟“晋楚之从交相见”的固有要求 。 此外 , 伍举代楚灵王向晋平公请求联姻 , 晋君也答允了 。

与晋、郑、宋等北方国家,是如何保持和平关系的?
文章图片
楚人之所以在此时与晋国联姻 , 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与晋国的和平关系 , 使晋国不便于轻易插手楚国接下来的对吴作战 。 同年(前538年)夏 , 楚灵王在申地(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大会诸侯 。 《春秋·昭公四年》载:“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 。 ”与楚共王时楚国主持的蜀之会相比 , 申之会的参会诸侯国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不及 。 《春秋·成公二年》(即楚共王二年 , 前589年)载:“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人、薛人、鄫人盟于蜀 。 ”
楚国主持的蜀之盟
是楚庄王称霸后由楚国主导的规模最大的一场会盟 , 也是楚庄王时代霸政的余晖 。 楚灵王申之会与之相比 , 在参会的北方主要诸侯国数量上有一定差距:蜀之盟有鲁、秦、宋、卫、郑、齐等国 , 而申之会则只有郑、宋等国参与 。 齐人、秦人不至 , 是因为宋蒙门之盟有“释齐、秦 , 他国请相见也”的规定 。 而鲁人、卫人不至的原因 , 子产指出:“鲁、卫偪于齐而亲于晋 , 唯是不来 。 ”由于晋人未参与申之会 , 亲晋的鲁国和卫国也不参加 , 这也说明此时楚国的军事实力不及庄王时代 , 难以影响到中原北部 。

与晋、郑、宋等北方国家,是如何保持和平关系的?
文章图片
灵王四年(前537年) , 晋国大夫韩起和羊舌肸护送即将嫁给楚灵王的晋女到楚国 。 楚灵王想在朝会上羞辱晋使 , 太宰薳启强婉言劝谏 , 指出韩起和羊舌肸在晋国地位崇高 , 而晋国此时实力尚强 , 不能轻易得罪晋国 , 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关系 。 《左传·昭公五年》载 , 灵王听从了劝告 , “王曰:‘不榖之过也 , 大夫无辱 。 ’厚为韩子礼 。 王欲敖叔向以其所不知 , 而不能 , 亦厚其礼” 。 楚晋之间的一场博弈 , 再次以和平收场 。 面对晋国的衰弱 , 楚国开始对周边小国采取了攻势 。 灵王七年(前534年)楚灭陈 , 晋国未采取任何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