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闭关锁国”与“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崛起

清史:“闭关锁国”与“一口通商” , 广州十三行崛起
关键词:四口通商、马嘎尔尼访华
前因:四口通商
1684年 , 沿海各省要求开海贸易 , 康熙皇帝认为"财贸流通” , 对各省都有好处 , 就批准了 。 清朝开始设置粤、闽、浙、江四海关 , 历史上称之为“四口通商” 。

清史:“闭关锁国”与“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崛起
文章图片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后果:马嘎尔尼访华
1793年 , 英政府想通过与清朝乾隆皇帝的谈判 , 开拓中国市场 , 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率团访问中国 。

清史:“闭关锁国”与“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崛起
文章图片
▲马嘎尔尼访华想象图
过程始末
一、“四口通商”变成了“一口通商”
1757年 , 乾隆帝正式规定 , 通商口岸只限于广东一地 , 外来商船只许在广州十三行交易 。 此前的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都被关闭了 , “四口通商”变成了“一口通商” , 清朝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
广州十三行 , 是康熙帝设置的 。 它的设置 , 是为了延续明朝隆庆以来的开放政策 , 用于开海通商 。 十三行是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 , 具有半官半商性质 。
后来因清朝实行“闭关锁国” , 只准许广州一地通商 。 十三行就成了对外通商的唯一垄断组织 , 地位变得陡然重要 。
那么 ,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呢?
当时 , 英属东印度公司垄断着对华贸易 。 他们对广州的商贸条件表示不满 , 想在清朝的北方开辟新港 。
1755时 , 东印度公司开始派船北上 , 琢磨在宁波开辟通商口岸 。 因为 , 宁波离着茶产地和丝产地更近 , 而这两样东西都是英国人最喜欢的 。
乾隆皇帝听说后 , 感到非常不安 。 他一怕对外商失去控制 , 使得葡萄牙占澳门的历史重演;二怕外国人和沿海地区的反清势力勾结 , 颠覆清朝统治 。

清史:“闭关锁国”与“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崛起
文章图片
▲广州十三行
二、招来了外商的不满
基于多种担忧 , 乾隆帝就阻止英国人北上 , 还提高了浙江的税收 , 使其比广东要高出一倍 。
乾隆帝以为这样 , 就可以把英国商人逼回广东 。 但是效果并不怎么好 , 仍有商船北上宁波 , 进行交易 。
在此情况下 , 乾隆帝不得不宣布:关闭广州以外所有的海关 , 包括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 。 清政府只准许外国商人在广州一口进行通商 , 而唯一能进行外贸交易的就是十三行了 。
乾隆帝的政策一出 , 随即招来了外商的不满 。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 对于十三行颇有怨气 。
原来 , 对外贸易全部由十三行垄断 。 外商到了中国后 , 所有的货物都只能卖给十三行 。 不管十三行给的价格多么低廉 , 采购所有东西 , 都必须经过他们 。
外商在中国的所有行动 , 也要受十三行的监视和约束 。 如果他们遇到困难 , 也不能和地方政府直接联系 , 只能通过十三行转达 。

清史:“闭关锁国”与“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崛起
文章图片
▲各国商船(示意图)
三、外商与乾隆帝进行交涉
十三行转达后 , 地方政府秉承着“重农抑商”的思想 , 对外商的请求 , 都不闻不问 , 不怎么重视 。
外商于是派翻译洪仁辉坐船北上 , 与乾隆帝进行交涉 。
1759年6月 , 洪仁辉驾船 , 从广州出发北上 。 他走到舟山海面时 , 被清军发现了 , 清军劝他哪来的赶紧回哪去 。
洪仁辉装着顺从的样子 , 就向南行驶到了舟山群岛南端 。 在那 , 他调转方向 , 迂回地北上 。 不到一个月后 , 就到达了天津大沽 。
金发碧眼的洋人来到天津 , 立刻引起了地方官的注意 。 天津知府灵毓对此非常好奇 , 就去洪仁辉船上 , 对这个洋人进行了拜会 。
洪仁辉操着流利的汉语 , 向灵毓说了他们所遭受的种种不公 , 还说自己要去找乾隆皇帝告状 。
久经官场的灵毓听说后 , 想从这位洋人身上捞点好处 , 就表示自己会向上级汇报他的冤情 。
同时 , 灵毓又说替洋人申冤 , 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 自己要冒着被革职的风险的 。 熟悉大清官场规则的洪仁辉 , 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 花了2500块西班牙银圆 , 请求他代为通禀 。
不久 , 在灵毓的斡旋下 , 洪仁辉的状纸从天津送到了紫禁城 。

清史:“闭关锁国”与“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