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家长必看!近视防控的黄金时期该怎么做?

文|《瞭望东方周刊》采访人员黄琳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国家卫健委发出通知,指出“大力宣传关注全年龄段全生命期眼健康的重要意义,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两个群体,全方位科普近视、白内障、眼底病等眼病防治(控)知识,提高眼健康知晓度。”六个宣传口号中,有两个和青少年近视防控有关,分别是“保护视力,从小做起”和“积极防控近视,共筑光明未来”。
教育部等十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光明行动》),要求联合开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八个专项行动,“确保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到2030年实现中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近日,就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控)现状和相关举措,本刊采访人员专访了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主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吕帆教授。
电子产品|家长必看!近视防控的黄金时期该怎么做?】疫情导致近视率增加
《瞭望东方周刊》:《光明行动》出台的背景或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该方案的出台的意义?
吕帆: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是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光明行动》。
此次《方案》提出的八个专项行动,都是聚焦近视防控的关键领域、核心要素和重点环节,希望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能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健康观、教育观、成才观,从而实施综合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有效防控。
此外还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家庭、社会合力协作,形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教育管理机制和良好社会环境,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瞭望东方周刊》:教育部联合卫生健康委开展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有小幅上升,上升了大约2%,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吕帆: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的改变。疫情期间,全国儿童青少年经历了超过三个月的连续居家生活状态,日均户外活动量大幅下降,缺乏太阳光照时间,造成眼轴过度增长,发育压力增大。同时,线上学习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作息习惯、学习姿态、睡眠时间、饮食规律等,电子产品使用频率强度大幅增加。此外,疫情导致多地原计划的寒假教室照明、桌椅、运动场等校园环境改造工程因推迟;加上各学校受疫情影响复课后也减少了学生整体户外活动时间,所以疫情前后儿童青少年视力变化大,近视率增加。
温州通过百万中小学生近视普查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对小学生尤其是对低年级小学生学生影响比较大,全市范围的低年级小学生远视储备明显下降,小学一年级的近视率升高达到了3.15%。
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
《瞭望东方周刊》:近视是不是与环境有关?是否可防可控?
吕帆:是的。目前近视发病机理仍存在许多未知,缺乏有效治疗方式。学界已有共识,近视主要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普通近视患者,往往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大于遗传因素。这里的环境因素,包括有效的户外活动、正确的读写姿势、良好的采光照明、近距离用眼强度、充足的睡眠保障、均衡饮食等,这些都与近视的发生密切相关。
尽管目前近视不能治愈,但通过行之有效的举措还是可防可控的。从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部门核定的各省份近视率来看,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由2018年底的53.6%降到2019年底的50.2%,一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第一年的任务。26个省份实现了近视率每年下降0.5或1个百分点的防控目标,29个省份2019年近视率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瞭望东方周刊》:《光明行动》提出要“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请问体育锻炼和近视防控有什么关系?
吕帆:根据大量的科学的研究报告,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可以降低近视的发生率。早在2000年,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越长,发生近视的风险越低。更有一些科学家花长达3年的时间去跟踪调查小学、中学的学生们,发现无论是放松休闲还是体育运动,10岁以前的儿童只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户外,就不容易患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