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司马懿分明看透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退学者不撤他就输了

引言
公元228年春 ,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进行了第一次北伐作战 , 期间爆发的"街亭之战"使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基本失败 。 在《三国演义》中 , 司马懿取得街亭之战胜利后直逼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 魏军10万有余 , 而蜀军兵力仅5000 , 在小说中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役 , 但是诸葛亮凭借卓越的心理素质硬是将司马懿麾下15万大军逼退 。 后人常疑问 , 为何司马懿在兵力占优绝对优势情况下选择了撤退?

司马|司马懿分明看透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退学者不撤他就输了
文章图片
早在诸葛亮起兵进行北伐之时 , 魏国就已经作出了反应和针对性部署 , 小说中司马懿临危受命率军阻敌 , 街亭一战司马懿击溃马谡和王平使得魏国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获得先机 , 这也就为后来的空城计奠定了基础 , 司马懿并非不想在西城击败诸葛亮 , 在绝对实力面前司马懿作为三军统帅是绝对有能力在西城一战 , 但即便击败诸葛亮又如何?
在小说中 , 司马懿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诸葛亮 , 由于种种原因 , 司马懿的仕途之路非常坎坷 , 若非诸葛亮的北伐给予了司马懿希望 , 在魏国只怕受到的歧视只增不减 。
在这种情况下 ,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与自己的人生仕途的关系息息相关 ,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推测 , 司马懿之所以不假思索选择在今天看来非常"愚蠢"的方法撤兵其实也有一定道理 。 若就此打败诸葛亮 , 那么自己对于魏国而言 , 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 自己又要回到家中做一个闲人 , 这是司马懿所无法接受的 。 不如顺水推舟 , 双方各自为对方留下台阶 , 司马懿撤兵也可对魏国有所交代 。

司马|司马懿分明看透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退学者不撤他就输了
文章图片
换一个角度来说 , 假设司马懿一战擒杀诸葛亮 , 回到洛阳后等待他的也许只是短暂的欢呼和荣誉 , 以曹睿的性格 , 司马懿立下如此大功已经使得司马一族的威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 对于一国之君的曹叡来说这是他绝对不会容忍的 , 临时启用司马懿的目的是希望他能和诸葛亮形成对峙的局面 , 而不是如此轻易就彻底击败诸葛亮和蜀汉基业 。
所以 , 司马懿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 , 一旦历史真的朝这个方向发展 , 等待他的也许只有曹睿的屠刀了 , 司马懿非常清楚官场争斗 。 当然 , 他本人在魏国集团内部也受到了诸多打压而郁郁不得志 , 领导的意思 ,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当然心知肚明 。
如此看来 , 司马懿表面因诸葛亮因疑兵之计而撤退 , 实际上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

司马|司马懿分明看透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退学者不撤他就输了
文章图片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 , 在第一次北伐之前 , 诸葛亮已经布置赵云 , 邓芝等人在箕谷接应 , 但由于街亭的失利导致此处蜀军已经开始撤离 , 而曹真的逼近使得赵云为首的蜀军加快了撤离步伐 。 司马懿以一军之力深入蜀汉控制区在已经无法取得更大战果的情况下此刻选择撤军是明智之举 。

司马|司马懿分明看透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退学者不撤他就输了
文章图片
另一方面 , 赵云的撤退导致曹真一部的战线被拉长 , 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又遭遇司马懿大军 , 曹真和司马懿需要时间进行新的部署 , 而诸葛亮和赵云一前一后撤离毫无疑问将司马懿与曹真的距离被逐步拉大 , 已经撤退的赵云自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下一步行动 。
这种情况下 , 司马懿即便夺下西城也无法进军汉中要地 , 更何况司马懿的任务只是阻止诸葛亮对陇右和关中的进攻罢了 , 在军事上也不可能获得任何实质收益 。

司马|司马懿分明看透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退学者不撤他就输了
文章图片
总而言之 ,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一幕刻画的相当精彩 , 确实司马懿距离胜利已经很接近了 , 他的突然撤兵也成为了后世争相讨论的焦点 , 但由于这只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双方最高统帅之间的心理博弈 , 且空城计原本是没有出现在正史记载里的 , 所以千百年来 , 只能通过各种民间流传和话本等记录在案 。
司马|司马懿分明看透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退学者不撤他就输了】最早提出此事的是南北朝时期的郭冲 , 这个故事虽然精彩 , 也不过是后人杜撰出来的罢了 , 目的只为让诸葛亮与司马懿这对旗鼓相当的死敌产生一次最直接的正面冲突和对决 , 所谓"空城计" , 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确实能够激起后人的求知欲 ,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各位看官不必过于纠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