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大明王朝:杨金水给吕芳敬茶,吕芳为何不喝?这可是天大的恩宠( 二 )


嘉靖皇帝给出第一个问题:


“严世蕃那封信你亲眼看见了?”
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亲眼” , 毕竟是远在京城、深居精舍 , 嘉靖皇帝只能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下达决策 , 而这些信息又都来自别人的汇报 , 所以 , 信息的准确性才是最重要的 。 嘉靖皇帝的这句“亲眼”就是告诉杨金水:如实汇报、不能隐瞒 。
早前和吕芳的对话 , 杨金水已经清楚 , 能让自己撇清责任的唯一办法就是“不隐瞒” 。 所以 , 面对嘉靖皇帝 , 杨金水必须如实汇报:

“回主子 , 奴才亲眼看见了 。 信是写给郑泌昌何茂才的 , 叫他们干脆把田给淹了 , 这样改稻为桑就成了 。 ”
是不是严世蕃下达的命令 , 严世蕃为何要下达这样的命令 , 这道命令是下达给谁的 , 杨金水只用了一句话便说明了所有问题 。 嘉靖皇帝想要知道什么 , 自己从中摘取就是 。
这才叫回答领导问话的完美典范 , 既然问到了是不是“亲眼” , 不能信中的内容简要说明 , 怎么能证明你是“亲眼”见了?更重要的是 , 这个“简要内容”如何截取?你要知道领导最想知道什么内容 , 然后予以针对性回应才行;或者 , 覆盖全面 , 让领导自己判断 。
嘉靖皇帝给出的第二个问题:

“马宁远的那份供状你亲眼见了吗?”
杨金水仍然如实汇报:

“回主子 , 胡宗宪当时叫奴婢和郑泌昌何茂才看 , 但奴婢和他们俩人都没有看 。 ”
这一问一答需要解读一下嘉靖皇帝的帝王心术——明确了严世蕃的罪行 , 再明确罪证才能成为“为己所用”的把柄 。 就当前的局势而言 , 嘉靖皇帝不想也不能“倒严” , 自然要明确这份罪证还有没有被人知道 , 没人知道 , 嘉靖皇帝可以随意发挥;有人知道 , 嘉靖皇帝就不得不有所顾虑 。
杨金水的如实汇报 , 再次救了自己的命 。
“浙江贪腐案”被揭开以后 , 胡宗宪入京面圣 , 吕芳曾经私下给他一句交代:“相信皇上 , 相信阁老 , 不要自己做主” 。 杨金水的例子和吕芳的交代都告诉我们一句真理:永远不要低估领导的智商 , 就算是非正常手段上位的领导也必定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 , 如实汇报工作永远都是第一选择 , 自作主张或者自作聪明只会害了你自己 。
两个问题以后 , 嘉靖皇帝又问了一句题外话:

“你觉得胡宗宪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 , 杨金水沉默了 , 为什么沉默?
杨金水时任“江南织造局兼浙江市舶司总管” , 任务只有一个 , 那就是替宫中赚钱;原则也非常简单 , 绝不干涉地方官府 。 所以 , 嘉靖皇帝问及杨金水对地方大员的看法 , 他只能沉默 。 当然 , “江南制造局”还有另外一个角色 , 那就是“宫中眼线” , 只是 , 此时的杨金水尚不清楚嘉靖皇帝对胡宗宪的真实看法 , 言多必失 , 他也只能沉默 。
这个时候就显出“御前有人”的重要性了 , 吕芳赶紧提醒了一句:

“有什么就答什么 。 ”
还是那句交代 , 还是那个基本原则——身为“宫中人” , 不能对嘉靖皇帝有丝毫隐瞒;而且 , 杨金水对胡宗宪的看法也只是“参考意见” , 仅供嘉靖皇帝参考而已 。 所以 , 杨金水只要“有什么答什么”就行 。
我们来看杨金水对胡宗宪“三个心思”的解读:

“第一 , 胡宗宪肩上的担子重 , 倭寇闹得厉害 , 他害怕百姓失了土地再一闹事 , 内忧加上外患 , 那个时候他担不起罪过 。 第二 , 裕王府那个谭纶在他身边 , 他应该也受了些影响 。 第三 , 他对严阁老感情还是深的 , 但对小阁老做的事总是不以为然 。 ”
第一:胡宗宪于朝廷、于嘉靖皇帝的意义何在 , 杨金水身处浙江最清楚不过 , 所以 , 他必须肯定胡宗宪 , 给嘉靖皇帝留够台阶 。
第二:不管胡宗宪出于何种目的 , 他上报浙江水患 , 建议朝廷延缓“改稻为桑”都是一件“为民发声”的好事 , 都必须予以肯定 。 提到胡宗宪 , 裕王派遣、身处浙江的谭纶自然绕不过去 , 既然绕不过去 , 倒不如将这件“好事”的发起者推到谭纶身上 , 给足裕王面子 。
第三:作为“严党”成员 , 胡宗宪为何要拆“严党”的台?自然不是针对自己的“恩师”严嵩 , 只能是针对严世蕃 , 在尚未明确嘉靖皇帝“倒严”态度 , 在明确“东南不可一日无东南”的情况下 , 只有将过错全都推到严世蕃的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