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马东 傅首尔 思维方式 理想主义
简单的说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一直认为学术知识、学院的研究跟公共生活应该有一个联系,有一个交流,我自己愿意做这个交流。因缘巧合我做了一门课,马东老师又听了这门课,他觉得《奇葩说》是一个说话的机会,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契合,就有了这些事儿。
文章插图
录《奇葩说》感受如何?
在《奇葩说》是幸福的体验
我在年轻的时候是非常活跃的,上过电视,有媒体活动,也演过话剧,朗诵过诗歌,也得过奖诸如此类,但这些后来被整个学术训练和学术生涯打断了。参加《奇葩说》让我从情绪上感到很好玩,有一点像回到年轻时代做的一些事情一样。
我自己有一点犹豫是,我这么长时间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而且现在媒体很发达,我并不是有把握能够胜任,所以我反复征求他们的意见。比如说像傅首尔,我们一见如故,她对我特别亲和,也给我很多帮助,她说刘老师你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来问我,他们就很鼓励我说没有问题,你是可以的。
这个节目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一个综艺节目,有比赛、有输赢,另外一个方面,输赢本身要包含着知识、思考、论辩,有思辨的成分、知识的成分。
我并不太排斥娱乐,我觉得娱乐不是低级的东西,大众娱乐有的时候可以庸俗化,但《奇葩说》里面基本不是,我认为他们有一些很新奇的东西,我只是感到陌生。
比如他们开始把我的造型搞成花花绿绿那种,我感到压力很大,不太习惯。但后来他们也没有要强行推行这个想法,后来的服装是我们大家商议的,还是偏保守一点,他们还是考虑说让老师自在一点,这很重要。
后来我就穿得相对来说保守一点, 但他们也帮我打破了一些,比如我以前从来不穿牛仔裤,这一方面,我觉得是有点挑战,但还是愉快的。
文章插图
一开始我在适应,海选阶段我话比较少,我觉得不要没有话找话,不要说新导师来了,一定要找自己的存在感。要言之有物,我自己有话、有感而发的时候再说话。我有时候觉得自己说得不太好,编导团队会说没有关系。如果说我的表现还不是那么令人失望,整个导师,还有编导团队的鼓励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前我从来不化妆,开始化妆有点过敏,眼睛会肿,后来就好一点。但这些都没有问题,过了海选以后,说话就逐渐多了起来。
我在这里面的角色,感觉一直像老师,不像导师,我所有的表达都是自己想讲的。相信什么,认为应该站哪个立场,就站在哪个立场。但这里面也不是那么绝对,因为一个题目可辩,双方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可辩的题目都有两面性。
我一般上课是挺受欢迎的,年轻时代做文艺青年、表演这些东西,对上课是有好处的。课堂其实是一个小型剧场,我在《奇葩说》的表现和我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接近,本色表演,我的人设就是我自己。
我有时候不太注意过于通俗化,我会觉得既然我来了,我就要把这些问题背后涉及到的思想层面、观念层面、逻辑层面、哲学层面的那些原理来表达出来。
有些可能听起来不一定容易,但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的言行背后都有一些思维方式、思维框架、理论和理念,只是常常不自知,在讨论中可以获得自觉和反思,这个过程会激发你的学习欲望,我觉得这就很好,起到了知识普及、激发对知识的好奇心、对哲学探索的好奇心的作用。
我看到很多留言,我的助手也会帮我看,很多人说我愿意去学哲学,我不知道是不是当真,在知识的探索里,一般大家喜欢探索金融知识、科技知识,现在大家也愿意来学习哲学、人文学科的知识,让这个世界多样化一点,不用太务实、太单调了,这是令我欣慰的一个结果。
《奇葩说》播出以后,也有很多人再去选我的课,包括《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印了8万本,这是我没想到的。
本来我的初衷是,做学院和公共生活的一个桥梁,让更多的公众特别是年轻朋友们,关注人文学科,来学习哲学,来开始探索。我觉得多多少少起到这样一个作用,这是我最感到欣慰的。
整个节目的情况,无论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还是受众的反馈来说,都远远超出我自己的预料。总的来说,自己的体验还是非常正面的。
稿源:(行迹在旅途)
【】网址:/a/2021/0603/1622725837.html
标题:奇葩说|2021第一位宝藏男神,非他莫属(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