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归顺了李渊,为啥最终被杀?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认不清自己

作为隋朝末年名气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支武装 , 瓦岗军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股农民起义力量 , 然而在实际上 , 它的首领李密跟李渊其实是一类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隋朝的统治基石 。
李密家世显赫 , 祖祖辈辈位居北朝的统治核心:他的曾祖父李弼 , 是著名的西魏八柱国之一;祖父李曜 , 身居北周太保、魏国公;父亲李宽 , 则是隋朝的上柱国、蒲山公 。
我们可以对比下李渊家族:李渊的祖父李虎 , 同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昞 , 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 , 还担任了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本人 , 则世袭了家族的唐国公 。
由此可见 , 李密跟李渊一样 , 都属于关陇集团这个圈子;史料记载也证明 , 他们自小就是互相熟知的 。
那为啥在李渊担任高官时 , 李密却沦落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呢?说白了还是关系不够硬 。

李密归顺了李渊,为啥最终被杀?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认不清自己
文章图片
李渊的母亲独孤氏 , 是杨坚妻子独孤皇后的亲姐姐 , 也就是说 , 隋文帝杨坚是李渊的亲姨夫;更关键的是 , 杨坚这人比较尊重(怕)老婆 。 因此 , 李渊被杨坚夫妇“特见亲爱” , 官运亨通 。 隋炀帝即位后 , 即使因为相信“桃李子 , 得天下”的谶语、对姓李的高官进行诛杀时 , 对于表哥李渊也网开了一面 。
相比较之下 , 李密就悲催多了 。 作为贵族后裔 , 他的个人素质那也是响当当的 , 史称“少有才略 , 志气雄远 , 轻财好士”;长大后凭借“恩荫制”担任了隋炀帝的左亲侍一职 。
然而没多久 , 善于看相的隋炀帝认为李密“相貌非常”、不是什么好人 , 让亲信宇文述将其赶走 。 而宇文述跟李密是比较熟络的 , 于是他以“宫廷警卫没什么技术含量 , 浪费了兄弟的天资”为由 , 忽悠李密借病辞职、回家专心读书 。
虽然是被赶走 , 但李密也通过潜心苦读 , 年纪轻轻就精通兵法、智略超群 , 被当时权倾天下的越国公杨素惊为天人 , 特别交待儿子杨玄感要与其好好结交 。

李密归顺了李渊,为啥最终被杀?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认不清自己
文章图片
随后的李密就走上了两次造反之路 , 不过从始至终 , 他都没跟李渊起过正面冲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 , 他还在客观上掩护了李渊 , 充当了“队友”的作用 。
李密的两次造反 , 战略完全相反 , 但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
第一次是在公元613年 , 杨玄感趁着隋炀帝远征高丽、天下动乱的机会起兵反隋 , 李密献上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奇袭涿郡 , 击溃粮草匮乏的隋炀帝;中策——抢占防守薄弱、形胜之地的关中 , 依托这一关陇集团的大后方磨垮杨广;下策——攻取洛阳 。
结果好大喜功的杨玄感偏偏选择了下策 , 造反迅速失败 。
被俘后趁机逃走的李密来到中原 , 在公元616年迎来了事业第二春 。 这一回他终于能自己做主了 , 然而却完全推翻了曾经的英明主张 。
其先 , 他策划掩袭了天下最大的粮仓洛口仓 , 依靠近乎取之不尽的粮食资源吸引了百万百姓投靠 , 各路义军也都纷纷归顺 , 瓦岗军的军力扩张到几十万、拥有一大批当时的顶尖名将 , 迅速蜕变为中原的头号军事力量 , 李密也升级为主帅 。

李密归顺了李渊,为啥最终被杀?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认不清自己
文章图片
但在随后 , 李密就因自己的一连串错误走向了下坡路 。
第一 , 推翻了自己曾经的论断 , 舍弃了空虚的关中、过度执迷于洛阳 。
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 , 理由有二:其一 , 自己的手下都是山东人(太行山以东) , 担心他们不愿西进;其二 , 自己依靠粮食起家 , 但对这一资源的过于依赖 , 反而影响了他的战略判断 , 让他逐渐走向了坐吃山空的境地 。 就像就像李世民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李密顾恋仓粟 , 未遑远略” , 手里如山的粮食 , 反而遮挡了李密的视野 。
第二 , 面对瓦岗军内部的权力之争 , 他无视翟让本人无意争权、只是部分手下有所抱怨的现实 , 没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引导情绪、处理问题、缓和矛盾 , 反而以残忍的手段、设伏杀掉了翟让及其及其全部亲信 , 对瓦岗军的军心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 。

李密归顺了李渊,为啥最终被杀?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认不清自己
文章图片
不取关中、把自己死死耗在洛阳 , 加上内部分裂 , 李密离成功越来越远;而与此同时 , 当初他为杨玄感拟定的中策 , 则在李渊这里成为了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