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长平之战 , 赵伤亡惨重 , 国内几空 。 可是 , 在随后的历史中 , 赵国依然能屡挫秦、燕 , 大破匈奴 。 其实 , 回顾当时赵国的状况 , 这些不足为奇 。
浓烈的尚武之风 。
挑其军战 , 必不肯出;围其国都 , 必不能克;攻其列城 , 必未可拔;掠其郊野 , 必无所得 。 兵出无功 , 诸侯生心 , 外救必至 。 臣见其害 , 未睹其利 。 ——白起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文章图片
在趁势灭赵的计划被打乱后 , 当秦王又要白起灭赵时 , 白起曾如此预料战事 。
可见:长平之战后赵国的生存 , 首先还是在赵国战力尚存 。 只有在秦国“无功” , 陷入困境后 , 诸侯外救才会影响战局 。
邯郸之战时 , 邯郸附近的战力 , 主要取决于民间(没有证据显示北方的代地骑兵参与了邯郸之战) 。
由于独特的经济环境和恶劣的生存环境 , 赵地民间的尚武之风早已盛行 。
在《庄子》中曾记载了这样的事情 。
赵惠文王时 , 他曾选拔剑士 。 剑士们互相击杀 , 死伤五六十人 , 选出剑客五人 。 庄子劝告后 , 赵惠文王三个月没有继续进行选拔 , 结果3000剑客居然大批自杀!
其实 , 赵国的尚武之风 , 不仅存在于心怀剑客梦想的男人心中 。
当时 , 赵国女子也十分刚烈 。 为夫、兄报仇 , 或刚烈自尽 , 不胜枚举 。
赵国的尚武 , 不仅表现在具体的事例上 , 更表现在民间的价值取向上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文章图片
豫让刺赵襄子 , 几次被擒 , 襄子以他为义士几次都放走 。 到最后豫让自杀后 , 赵国国内“闻之多涕泣” 。
襄子得人心 , 人们闻豫让的侠义之事 , 都“涕泣” , 足见民间崇尚义气、武力的价值观 。
正因为民风尚武 , 因此 , 尽管青壮年多在长平战死 , 但赵国“发其民”作战 , 战斗力仍然不容小觑 。
长平之战后 , 白起原本想趁余威灭赵 , 但被阻止 。
当几个月后秦再攻赵时 , 赵已从初期的恐怖、慌张中走出 。 相反 , 痛失亲人的愤怒使得尚武的赵人团结一致 , 共同对秦!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文章图片
邯郸之战 , 廉颇正是以“弱兵”(动员的百姓)守城 , 少数“精兵”(赵国宿卫军等)出击 , 才得以连续挫败秦军 。
可以说:正是赵国浓烈的尚武之风 , 使赵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 , 既能组织起新的主力军团 , 又能在紧急时不缺乏相当规模的预备队 。
良将辈出
良将 , 是战力的倍增器 。
廉颇、庞媛、乐乘、李牧 , 一批批良将承担起抗击外敌的重任 , 为赵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这主要是因为:赵国常年战争 , 为良将的诞生提供了优质的土壤 。
自赵武灵王变法后 , 赵国可能是除秦国外 , 发生战争最多的诸侯 。 他们不但常年与秦作战 , 还常与齐、魏等国作战 , 也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 。 连年争战 , 既对指挥官进行了一轮轮淘汰(不能打的上不去) , 也使指挥官们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文章图片
因此:战国末期 , 赵国一直不缺能战之将 。 这些将领常能使赵国的战力倍增 , “以弱胜强” 。
可惜 , 战国末期的赵王又是排挤廉颇 , 又是诛杀李牧 , 到底还是亲手毁掉了自家的“万里长城” 。
实力犹存
长平之战后 , 赵国的军力犹存 。
鼎盛时期的赵国 , 主要分为三块:晋阳为中心的晋中平原(赵族的老根据地);邯郸、邢台为中心的华北平原南部 , 以及以云中、代、雁门为中心的北疆(游牧区) 。
其中 , 云中、代等地 , 当时主要以游牧经济为主 , 受到长平之战影响相对较小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文章图片
这个区域 , 又有着较强的骑兵兵源 。
战国末期 , 该地李牧所率的部队 , 成了赵国的顶梁柱 。
这支军队以骑兵为主 , 战斗力强 。
此后 , 无论是抗燕之战 , 还是肥之战 , 李牧往往以骑兵的机动力优势各个击破敌军 。
这支力量 , 最后成了赵国赖以支撑的顶梁柱 。
外交环境好转
秦攻破楚都 , 数围魏都 , 又在长平大破赵军 , 他对诸侯的威胁已上升到生死存亡的地步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