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邓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1958年8月的一天 , 骄阳似火 , 燥热难耐 , 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走进了我国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 。
看着面前这个英姿飒爽、面容坚毅的青年人 , 钱三强面容和蔼 , 微笑着说道:“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 , 我想推荐你去 , 怎么样?”
青年人没说什么 , 默默地走到办公室的窗边 , 轻推开窗 , 望了望远处湛蓝的天空 。
转过头深深地看了一眼钱三强 , 点了点头 。
这个青年人就是邓稼先 。

国士无双,邓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文章图片
在接受了“大炮仗”这个艰巨的任务后的28年里 , 邓稼先彻底消失在所有亲戚朋友的视线中 , 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 到底在忙什么 。
直到1986年6月份 , 这个深埋28年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 。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 , 他的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 当时在北大任教 。
童年时 , 父亲的博学多识、广阔胸襟深深影响了他 , 在邓稼先很小的时候 , 父亲就开始教他读四书五经 , 常给他讲世界名著里面的故事 。 可以说 , 邓稼先的童年是在这些知识海洋中遨游 , 这对他以后性格和价值观的养成起着绝对作用 。
上了中学后 , 邓稼先爱上了数学和物理 , 每天废寝忘食的学习这两门学科 , 在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上 , 很多老师都自叹弗如 。 当时在崇德中学还有一位比他高两届的学长 , 也和他一样在默默努力着 , 他们俩很快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 经常在一起互相帮助 , 探讨物理学原理 , 那位学长就是杨振宁 。
可是 , 这样平静的学习生活并没有保持多久 , 就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枪炮声打破 。

国士无双,邓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文章图片
1937年7月7日 , 卢沟桥事变 , 20多天后 , 北平沦陷 。
当时的日军强迫北平市民扛着日本国旗游行 , 肆意践踏中国人的尊严 。
邓稼先受不了这种侮辱 , 13岁的他一把将日本国旗扯下来 , 撕得粉碎 , 然后又扔在地上踩几脚 。
年纪虽小 , 却一腔热血动山河!
这件事发生后 , 邓稼先的父亲在不得已之下 , 只得让邓稼先离开北平 , 前往昆明 。 那里正好有很多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 , 都是相识的老朋友 , 可以帮助照顾一下 。
临行前 , 父亲对邓稼先说道:“稼儿 , 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 , 不要学文 , 科学对国家游泳 。 ”
这句话饱含着邓以蛰对儿子的满心希望 , 同时也在邓稼先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 。
1941年 , 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 。
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南迁后合并成的一所学校 。
这里汇聚了当时国内众多知名的专家学者 , 学风浓郁 。
正是这样优良严教的好学风培养出了众多优秀学子 , 邓稼先的学习劲头变得更强 , 每个科目成绩都很优秀 。

国士无双,邓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文章图片
1946年 , 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 , 被聘为北大物理系助教 , 他也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北平 。
在当助教期间 , 邓稼先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梦想 , 因为当时国内科学发展完全跟不上国外的脚步 , 要想学习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 只有出国学习这一条路 。
1948年的秋天 , 邓稼先从上海出发 , 向着大洋彼岸驶去 。
出发之前 , 他的一位好友对他说:“中国的天就要亮了 。 ”
邓稼先踏上远轮 , 回头对着好友大喊道:“将来祖国的建设需要懂科学的人 , 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邓稼先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由于前期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坚实基础 , 他的成绩非常优异 , 让教他的教授很是吃惊 。
在美国学习的这三年 , 也使邓稼先能接触到全世界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 , 为他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
邓稼先用2年不到的时间修满了学分 , 并完成了博士论文 , 顺利通过答辩 。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 , 邓稼先便回到了祖国 , 实现了他离开时对好友、对祖国的诺言:“将来祖国的建设需要懂科学的人 , 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邓稼先放弃了在美国可以拥有的优越生活 , 毅然回到了当时发展艰难的祖国 , 支援祖国建设 。
离开钱三强的办公室后 , 邓稼先带着妻子、四岁的女儿、两岁的儿子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 。
这张全家福 , 是他留给亲人的纪念 。

国士无双,邓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