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预防接种,有我们 | 昆明市五华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主管医师王静:一位“老将”的三个侧面

王静 , 20世纪90年代入职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防疫站计划免疫科 , 2010年~2020年担任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 , 至今已在免疫规划岗位上工作了30年 。 王静|预防接种,有我们 | 昆明市五华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主管医师王静:一位“老将”的三个侧面文章插图
周围人对王静的评价几近相同:敬业、亲切、泼辣 。
“这3个词是对我30年免疫规划生涯的总结 , 也是褒奖 。 ”即将退休的王静说 , 从20世纪90年代初入行至今 , 敬业一直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 而亲切和泼辣两个看上去互相矛盾的词语 , 恰恰反映了她对工作与人的态度 。
王静|预防接种,有我们 | 昆明市五华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主管医师王静:一位“老将”的三个侧面文章插图
敬业:一直未变的自我要求
王静生长在普通工人家庭 , 小时候 , 经常看到一个同龄的残疾孩子向学校张望 , 眼中尽是羡慕 。
那一幕令她久久不能忘怀 , 也间接左右了她的职业选择 。 “那个孩子经常在学校附近徘徊 , 但却因为小儿麻痹后遗症无法上学 , 我觉得她很可怜 。 ”当时 , 王静不明白人为什么会生病 , 长大了才知道小小的糖丸就能避免这样的悲剧 , 于是萌生了踏入免疫规划领域的想法 。
愿望总是美好的 。 刚入行时 , 王静没想到 , 口服糖丸就能避免小儿麻痹症的预防手段 , 有人会不接受或者持怀疑态度 。
“一个都不能少”是王静的工作目标 。 在那段日子里 , 每次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工作时 , 为了不错过辖区内的任何一个孩子 , 王静和同事深入城中村、菜市场、公园搜寻适龄孩子 , 反复跟家长确认口服糖丸的情况 。
“被误解甚至责骂是常态 。 ”那时的她不觉得累 , 也不觉得委屈 , 因为在她心中 , 消灭脊髓灰质炎比什么都重要 。 因此 , 面对误解 , 她总是耐心地跟家长讲解糖丸的重要性 , 一遍又一遍地宣教免疫规划知识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 如何做好疫情期间的常规免疫规划工作成为新的挑战 。 王静经常到社区卫生服务站 , 了解实际困难 , 与同事群策群力 , 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 , 保证了疫情防控与预防接种的有序开展 。
直到现在 , 她仍然紧绷疫情防控弦 , 收到阳性病例报告 , 立刻带队前往医院或者隔离场所 , 对患者及密切接触人群进行流调、采样、送样等工作 , 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
王静|预防接种,有我们 | 昆明市五华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主管医师王静:一位“老将”的三个侧面文章插图
和蔼:对每份付出的感谢
30年间 , 我国的免疫规划事业飞速发展 。 五华区疾控中心从管理10余家接种单位到如今的100余家 , 从管理辖区内10000余名儿童到如今的80000余名 , 王静说变化是喜人的 , 责任也是重大的 。
日常 , 她主要负责免疫规划技术指导、业务培训、接种单位督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置及诊断、疫苗相关疾病监测等工作 。
与接种人员接触时 , 王静的态度是和蔼可亲的 。 “我从来不特别对待他人 , 每天24小时 , 只要有疑问 , 都可以找我 , 我都认真答复 。 ”王静说 , 只要他们愿意学 , 她愿意倾其所有来教 , “哪怕有些接种人员学得慢一点、能力差一点 , 只要有一颗向上的心 , 我总是一对一培训 。 ”
通过她的讲解 , 很多接种人员逐渐卸下心里的包袱 , 工作越来越顺 , 压力越来越小 。 凭借王静出色的管理 , 五华区免疫规划工作得到了云南省、昆明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 王静也多次获得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王静|预防接种,有我们 | 昆明市五华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主管医师王静:一位“老将”的三个侧面文章插图
泼辣:对技术细节精益求精
刚开始 , 她在食品科工作 。 休完产假后 , 她既可以回到食品科 , 也可以选择免疫规划科 。 王静选择了后者 , 一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 , 二是她希望自己保持奋进的状态 。
“在我眼里 , 免疫规划科是一个技术科室 , 一旦从事免疫规划工作 , 就要逼着自己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 ”她时刻告诫自己不学则退 , 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 不断吸取新的知识 。 “无论是疫苗原理还是技术 , 或者接种要点、冷链保存等 , 我都是边做边学 。 ”在30年的免规规划工作中 , 从最初的四苗防六病 , 发展到如今多苗防多病 , 王静都是兢兢业业 , 全程参与 , 严格要求自己 。
她最看重的是接种人员对待免疫规划工作的态度 , 她的严谨也表现在对接种人员的培养上 。 因此别人说她“泼辣”:只要发现有人对待接种工作不认真 , 或者态度不端正、耍小聪明 , 王静不仅会在区级大会上点名批评 , 还时刻盯着对方 , 观察其之后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