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为何称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为何不追为帝呢!
文章图片
汉宣帝为何称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为何不追为帝呢?
很多人有这疑问 , 都是给宋朝和明朝的两场“大礼议事件”带节奏了 。
不妨来看一下这两件“大礼议事件”的来龙去脉 。
1、宋仁宗有过三个儿子 , 但都没有长大就夭折了 。 为此 , 仁宗晚年不得不过继了堂兄濮王赵允让之子为儿子 。 这个人就是宋英宗 。 宋英宗登基的时候 , 濮王已经死了 , 他想追封濮王 , 打算用“皇考”二字 。 以司马光和王圭为首的一帮学士和御史 , 包括侍御史知杂事吕诲、侍御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都纷纷上书制止 , 坚持他必须以“皇伯考”三字 。 他们依照儒家的宗法观念 , 认为英宗是以“小宗”入继“大宗” , 应以大宗为主 , 对于大宗“法定父亲”的堂兄 , 就要称为伯父 。 同知谏院蔡伉觐见英宗时 , 跪下来号啕痛哭 , 说如何称呼濮王 , 关系到国家兴亡 。 御史中丞贾黯临死前特地留下遗书 , 要英宗一定要称其生父为伯父 。 不过 , 当权的宰相韩琦和副宰相欧阳修认为不应该用这样的虚礼来约束皇上 。 有了这两个人的大力支持 , 宋英宗后来把事儿弄成了 。
文章图片
2、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儿子 , 由内阁首辅杨廷和主持操作下 , 选取了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统 。 朱厚熜是兴献王朱佑杬次子 。 兴献王死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 , 朱厚熜登位后 , 是为明世宗 。 他下令群臣议定明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 。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哀帝生父定陶恭王刘康和宋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的先例 , 认为嘉靖帝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 , 就应该尊奉正统 , 以堂兄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为皇考 , 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献大王” 。 明世宗不干 , 与群臣展开了为时三年的“大礼仪”之争 , 最终在张熜等人的支持下获胜 , 高高兴兴地给父亲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 , 改称明孝宗敬皇帝为“皇伯考” 。
老实说 , 这两场大礼议之争都闹得很大 , 给朝廷造成了极大内耗 , 算是伤筋动骨 。
想想看 , 如果在汉朝 , 在汉宣帝时期 , 汉宣帝追自己的爷爷、父亲为帝 , 动静无疑会闹得更大 。
那么 , 很可能 , 后世出现类似的宋、明朝的“大礼议之争”就不止这两件 , 可能更多 。 毕竟 , 有先例在前了嘛 。
话又说回来 。
文章图片
宋、明朝出现“大礼议之争”的主角 , 宋英宗和明世宗 , 都是非常任性的主 , 尤其是明世宗 , 性格乖戾 , 特行独立 , 和汉宣帝明显不是同一种类型的人 。
【汉宣帝为何称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为何不追为帝呢!】汉宣帝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之孙 , 刘据六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 , 但因遭到江充等人的构陷 , 不得不起兵相抗 。
显而易见 , 刘据的行为 , 已经构成了谋反大罪 。
汉宣帝能当上皇帝 , 是因为汉昭帝无后 , 才继承了汉昭帝的统系的 。
他不但不敢刘据为帝 , 连给刘据上个美谥都不可能 。 否则 , 他就是站在了“谋反”的路线上 , 与自己已有的统治地位形成对立 。
不过 , 汉宣帝给祖父刘据议定谥号“戾”虽属恶谥 , 但“戾”字里也隐含有冤屈待伸之意 。 由此可见 , 他并没有怨恨祖父刘据 。
- 年羹尧|年羹尧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宁愿被赐死也不造反?理由其实很简单
- 溥仪|清朝灭亡了109年,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是谁给他们发工资?
- 麝香|皇帝明明瞧不起颂芝,为何要“破她身子”?你看她掌握了啥秘密
- 安禄山|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唐玄宗得知后为何不阻止?
- 曾国藩|曾国藩告诫我们:饭桌上有这种行为的人,万不能深交,这是为何?
- 诸葛亮|诸葛亮的墓为何千年来无人敢盗?刘伯温:所有事都在他的谋算之中
- 坚守比逃避更有意义?为何斯大林坚守莫斯科库图佐夫却选择放弃?
- 虚假繁荣的“大正时代”:日本政党为何无法阻止军部崛起?
- 官至解放军总后勤部主任,他被评为中将衔,为何突然被取消
- 大清已亡100多年,皇室早不存在,为何还有守墓人?谁给他们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