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决定了一个人真正的位置


气度,决定了一个人真正的位置
文章图片
文一藻
有句话说:“能力不敌温度 , 精明不敌气度 , 外貌不敌风度 。 行为有度 , 欢笑无数 。 ”
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度”的效用 。
一个人再有能力 , 但是没有亲和力 , 人们也会敬而远之;一个人很聪明 , 然而气度狭小 , 最终也只能成为孤家寡人;一个人外貌再漂亮 , 如果没有气质和风度 , 也只不过是没有内涵的花瓶而已 。
世界上的人和事 , 都有一个“度”在衡量 。
《孟子》曰:“爱人者 , 人恒爱之;敬人者 , 人恒敬之 。 ”
行事当有大格局的前瞻 , 做人要有大气度的担当 。 不是你的位置 , 决定了你的气度 , 而是你的气度 , 决定了你的位置 。

气度,决定了一个人真正的位置
文章图片
当初 , 燕昭王重用乐毅 。
后来 , 燕昭王去世 , 燕惠王即位 , 他中了齐国的反间计 , 逼走了乐毅 。 乐毅投奔赵国 , 赵国把乐毅封在观津 , 对他非常尊宠 , 以此来警示燕国和齐国 。
此时 , 燕惠王心中感到有些后悔 , 便派人指责乐毅 , 并向他道歉说:“将军听信谣言 , 与我有怨恨 , 便抛弃燕国 , 归附赵国 。 将军为自己打算无可厚非 , 然而您这样如何对得起当初先王对你的知遇之恩?”
这话问得非常犀利 , 也很尖刻 , 给一般人回答这个问题 , 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不忠不孝的境地 , 而乐毅却将话锋一转 , 回答得不卑不亢 , 可谓精彩 。
乐毅回信说:“从前伍子胥游说吴国 , 他的建议被吴王阖闾采纳 , 吴国的土地得以扩展;而吴王夫差就不这样对待伍子胥了 , 他赐给伍子胥皮囊 , 把装着伍子胥尸体的皮囊抛进江中 。 夫差不明白伍子胥先前对吴国所做的贡献的价值 , 所以杀死伍子胥并不会令他感到后悔 。 因为伍子胥不能早日看出不同的君王的气度并不相同 , 所以尸体虽然沉入江底而魂灵却愤恨不化 。 ”
乐毅接着说:“免去灾祸 , 立下功业 , 以彰显先王的业绩 , 是我的上策 。 ”
乐毅早就让自己从忠孝的旧框框里跳了出来 , 而是强调了“知遇之恩” 。 既然燕昭王将我当作人才 , 我当然不能辜负他对我的赏识 , 今天燕惠王并不能识得我的才干和价值 , 我当然要选择可以发挥我才干的地方和君主 。
几句话 , 不但给自己解了围 , 还侧面提醒了燕惠王:作为一名君主 , 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气度 。
一个人的气度大小 , 决定了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 , 也决定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 只有自己有宽容的胸怀 , 别人才会聚集在你的周围 。
做人一定要有气度 , 因为他直接影响了你的人缘 。

气度,决定了一个人真正的位置
文章图片
田单在齐国危亡之际 , 坚守即墨 , 以火牛阵击破燕军 , 收复七十余城 , 因功被任命为相国 。
一次 , 田单经过淄水时 , 碰到一位老人因渡水受了寒 , 不能行走 。 于是 , 田单便解下自己的皮袍给老人穿上 。
后来 , 这件事被齐襄王听后 , 心里不舒服 , 就说道:“田单施恩于人民 , 是想要夺取我的国家吗?我如果不早打算 , 恐日后有变 。 ”
这时候 , 左右无人 , 殿阶下只有一个穿珠子的人 , 齐襄王将他叫来问道:“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
回答:“听到了 。 ”
又问:“你认为怎样?”
回道:“大王不如将这件事引为自己的善行 。 大王可以奖赏田单的善心 , 下令说:‘我担心人们饥饿 , 田单就收留他们 , 给他们食物;我担心人民寒冷 , 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袍 , 给他们穿上;我担心人民劳累 , 田单也有这种担心 , 这正符合我的心意 。 ’田单有善行 , 而大王奖赏他 , 那田单的善行也就是大王的善行 。 ”
一个人的气度 , 决定了一个人真正的位置 。 齐襄王虽为齐国国君 , 然而 , 他最初对于田单的想法 , 就显得有些小气 , 并不像一国国君的想法 。
好在齐襄王遇见了一位明白人 , 及时点醒他 , 让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
工作中 , 当我们遇见比自己做得好的 , 或者在生活中看见比自己优秀的人 , 心中难免会产生嫉妒之心 , 这很正常 。 不过 , 我们应当及时调整这种心态 , 因为影响一个人位置的并不全是才华 , 还有容人的气度 。
一位好领导 , 一定是一位优秀的伯乐 。
能人可以做事 , 而能把能人聚集起来 , 才可成为君王 。
这就是为人做事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