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吴孟超院士的肝胆人生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张赫 尹薇 赵苑旨)“过了今天 , 我就再也看不见他了 。 ”吴孟超的接班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教授沈锋在雨里一一送别亲友 , 说完这句 , 眼睛就湿润了 。 他说 , 跟在老师身边 , 已经37年了 。
告别厅里 , 吴老的亲人站在遗体的左侧 , 和悼念的人一一握手互致哀思 , 几个女儿的眼睛已经哭得红肿 。
5月26日 , 上海小雨 。 鲜花铺满送别的路 。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身盖党旗 , 穿着爱了一生的军装 , 和思念的人做最后的告别 。
吴孟超|吴孟超院士的肝胆人生文章插图
上海市民自发来给吴孟超院士献花 , 很多人驻足缅怀 。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张赫摄
不舍得放弃任何一个病人
从北京赶来的徐富荣拿着一张和吴孟超院士的合影 , 在遗像面前久久驻足 。
很多年前 , 徐富荣因工作认识了吴孟超 。 他认真看着每一束花上的留言 , 转头告诉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 他曾把身边很多肝癌患者“推”给吴老 , 起初战战兢兢 , 怕大牌专家嫌麻烦 。 但没想到 , 几十年来他推给吴老近100个患者 , 硬是一个都没拒绝过 。
“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 , 越贫困的患者 , 他越是心疼 。 ”徐富荣说 。
吴孟超对患者的好 , 就像他眼睛里的光一样坚定且不容挑战 。 他从不舍得放弃任何一个病人的决心 , 容不得半点“劝说” 。
今年快60岁的王仁华在提起吴孟超时 , 瞬间哭了起来 。 退休前 , 王仁华是上海青浦医院的管教员 。
“2012年 , 一个病情很严重的服刑患者在上海做了手术 , 但预后一直不好 , 就帮忙辗转找到了吴老 。 ”王仁华告诉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 那天她带着保外就医的服刑男孩 , 带着术后检查结果找到了吴孟超 , 在办公室里 , 吴孟超用满是皱纹的手一行行地指着结果 , 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一点点解释病症的原理和预后 , 然后告诉患者 , 你要做一个“三好学生” 。
看到王仁华和男孩满脸错愕 , 吴老笑着说 , 你要做我的“好学生” , 听我的话 , 就会健康 。
讲到快50分钟的时候 , 护士推门提醒 , 时间久了 , 要注意休息了 。 看到俩人不好意思地起身要走 , 吴老马上提醒护士关门出去 , 然后继续耐心讲完 。
在王仁华带着服刑男孩告别后走到走廊转弯时 , 二人听到吴孟超很严肃地和护士说了一句:犯人也是人 , 也有好好活下去的权利 。
“听完那句 , 小伙子眼泪就掉下来了 , 手里攥着吴大夫手写的预后方案 , 边走边哭 。 ”王仁华说 , 那一年 ,吴老90岁 。
出了名的能为患者省钱 , 也是吴孟超的一大特点 。“医生应该想怎样解决好患者的病 , 让全家人都高兴 , 不能再给病人添麻烦 , 再从患者口袋掏钱 。 ”他对科室医生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 , 器械用一次 , ‘咔嚓’一声1000多块 , 我吴孟超用手缝线 , 分文不要 。 ”
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已经能够诊断清楚 , 绝不会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同样如果B超能够解决问题 , 绝不建议他们做费用更高的CT或核磁共振;给病人开药 , 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 , 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 。 不仅如此 , 他总要赶在病人麻醉前 , 意识尚清楚时去问候 , 几句寒暄就会让病人更安心地在麻醉中睡去 。
对于吴孟超和患者之间的故事 , 编写《吴孟超传》的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审方鸿辉先生曾在多个场合讲过这样一个细节:
2018年2月6日 , 他去看望吴孟超院士 , 聊到肝癌的外科手术、建立病人随访制度以及病友俱乐部等话题时 , 吴老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很有意味的故事:
大海退潮后 , 海边的沙滩上留下很多被搁浅的小鱼 , 在烈日下等待它们的似乎只有死亡 。 但有一个孩子弯下腰一条一条地捡起这些小鱼 , 重新扔进大海 。 旁观的一位大人对这个孩子说:“那么多小鱼你捡得过来吗?一条小鱼而已 , 有谁会在乎呢?”孩子一边不停地往海里扔鱼 , 一边说:“你看 , 这一条在乎 , 那一条也在乎 。 ”
在吴孟超看来 , 这些小鱼如同患了肝癌的病人 , 被搁浅的小鱼 , 太阳一晒 , 难逃死亡 。 而吴孟超的手 , 总有一种改变命运的力量 , 一个都舍不得丢 。
几十年来 , 病人的来信 , 吴老一定亲自拆阅、亲自处理 , 连咨询信和感谢信 , 他也从不让家人和秘书拆 , 他说这是对病人的尊重 。 收到的感谢信 , 凡是感谢他的 , 就悄悄地放在一边 , 表扬和感谢其他医生护士的 , 他一定会在信封上写明:予以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