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如何避雷?

古代房屋建筑的平均高度一般都比较低 , 和现代的高楼大厦完全没得比 。 即使是明清时期最宏大的建筑群 , 紫禁城里最高的建筑太和殿 , 也只有26.92米高 。 加上台基高度 , 总共是35.05米 , 相当于现在的10层楼房左右高 。
但是类似北京鼓楼、太和殿等这种高度的木结构建筑 , 在古代并不是很常见 。 一般富贵人家的房子高度 , 大多也是差不多8-10米左右 。 毕竟木结构的房子 , 在防虫防火方面 , 存在着很明显的缺陷 。
古代房屋建筑顶端没有和现代建筑一样有着很明显的避雷装置 , 比如避雷针等 。 即使有 , 可能也是现代人出于文物保护方面的考虑 , 后期安置的 , 那古代房屋建筑一般都如何避雷呢?查阅了相关资料 , 发现倒是有几种方法 。

说说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如何避雷?
文章图片
①蚩尾引雷法
古人发现 , 房屋建筑在空旷地带 , 尤其是雷雨天气时 , 很容易遭到雷击 。 而高度相对比较低或者是建筑物比较密集的地方 , 被雷击的概率则相对比较低 。
他们通过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发现 , 有的物品自带绝缘体质 。 比如说干燥的木头或者是石头之类的东西 。
当然 , 在古代并没有“绝缘体”这个概念 , 人们只是懵懂的察觉到 , 这些东西在遇到雷电的时候 , 不会受到雷电电击 。
说说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如何避雷?】人们领悟到 , 只要在修造房屋建筑的时候 , 使用雷电不能通过的材料 , 就会起到防雷的作用 。
古人所著的《说卦传》中说:“震为雷 , 为龙 , 为玄黄 , 为旉(fū) , 为大涂 , 为长子 , 为决躁 , 为苍筤(láng)竹 , 为萑(huán)苇 。 其于马也 , 为善鸣 , 为馵(zhù)足 , 为作足 , 为的(dì)颡(sǎng) 。 其于稼也 , 为反生 。 其究为健 , 为蕃(fán)鲜 。 ”
这么多的文字 , 其实就说明了一个观点 。 即“震”在性质不同的物质中 , 所表现出来的属性 。 在自然界表现为“雷” , 动物界就是“龙” 。
我们都知道 , 古人崇拜龙 , 自然而然就把雷和龙联系到一起 。 在古人眼里 , 龙的主要职责就是呼风唤雨 , 保证来年风调雨顺 。

说说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如何避雷?
文章图片
所以很多古代建筑 , 尤其是皇家建筑上 , 都会安装“镇龙”之物 , 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避雷针 。
所谓雷从龙 , 风从虎 。 镇龙就是避雷 , 这种“镇龙”设施 , 就是古建筑屋顶上的“鸱吻” 。 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 , 也作“蚩尾” 。
唐代《苏氏演义》中说:“蚩尾 , 海兽也 。 汉武帝柏梁台灾 , 有上疏者云 , 蚩尾 , 水之精 , 能避火灾 , 可置之殿堂” 。
这个故事说 , 汉武帝时期柏梁台遭遇火灾 , 巫师建议在上面安置蚩尾 , 有防火的作用 。
古人一般把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 , 往往解释成“天的旨意” 。 突如其来的大火 , 可能让汉武帝惴惴不安 , 因此才会找来类似巫师的人解惑 。
而且 , 汉武帝本人在晚年时 , 也确实专注于求仙问道之事 。
古代 , 因为建筑材质大多是木结构 , 所以古人把防火这一块看的非常重 。 可打雷闪电 , 又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 , 所以因打雷闪电引起的火灾就比较多 。
而在殿堂之上放置蚩尾 , 除了防火 , 其实还有避雷的作用 。
蚩尾一般被安置在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和垂脊的衔接之处 , 是整栋建筑物最险要的地方 , 多以大鱼的形象出现 。 历经千年 , 直至现在 , 还站立在诸多古建筑的屋顶 。
其实发展到现在 , 这种镇龙之物往往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 , 已经成为了一种装饰的存在 。
之所以能起到避雷的作用 , 是因为蚩尾的表面涂有一层金属涂料 。 而且在它里面 , 还有一根金属条和地下相通 。
当雷电接触到房屋的时候 , 金属涂料就把雷引到蚩尾上 , 再通过金属条把雷电的能量和电流引到了地下 , 达到了避雷的效果 。
这种做法其实和现代避雷针的避雷原理是一样的 , 只是古代的蚩尾远没有现在的避雷针效果好 , 或者是范围广 。
所以我们会在古文献记载中看到 , 即使有蚩尾的存在 , 建筑物仍然会遭到雷击的原因 。

说说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如何避雷?
文章图片
②石屋避雷法
南北朝时期 , 南朝宋的盛弘之所著的《荆州记》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湖阳县 , 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也 。 重母畏雷 , 为石室避之 , 悉以文石为阶砌 , 今犹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