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从嬴政称帝到溥仪退位,期间的皇帝按综合实力排位,谁能排第一?


秦国|从嬴政称帝到溥仪退位,期间的皇帝按综合实力排位,谁能排第一?
文章图片

秦国|从嬴政称帝到溥仪退位,期间的皇帝按综合实力排位,谁能排第一?
文章图片

秦国|从嬴政称帝到溥仪退位,期间的皇帝按综合实力排位,谁能排第一?

我们在谈到古代帝王的时候 , 总喜欢用一个词来衡量其功绩:文治武功!
历史上的开国之君 , 谥号往往都是“武帝” , 紧随其后的则往往是“文帝” , 很显然 , 一个是打江山 , 一个是治天下 , 文治与武功似乎很难集于一人之身 , 达到两全 。
但是我觉得历史上确实有一位帝王具备文武全才 , 文治与武功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这就是被称为始皇帝的赢政 。
【秦国|从嬴政称帝到溥仪退位,期间的皇帝按综合实力排位,谁能排第一?】武功
秦始皇的功绩自不必说 , 人人都知道 , 他吞并六国 ,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 , 吞并六国的功绩不应该算到他头上 , 是秦国历代国君共同努力的结果 , 赢政只不过是收取胜利果实的人 。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为 , 是因为受到贾谊《过秦论》中一句话的影响
:奋六世之余烈 。
同时 ,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提到 , 赢政十三岁继位时 , 秦国已经兼并了巴、蜀、汉中以及河东、太原、上党郡等 。
但这与事实不符 , 实际情况是:赢政继位时 , 太原、上党等地方已经丢失 , 如何重新渡过黄河向东推进完成统一大业 , 是摆在赢政面前的首要任务 。
早在秦昭王时 , 几乎连年征战 , 秦昭王三十八年以前 , 秦军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 但是秦昭王三十八年以后 , 秦军却屡屡出现战败的情况 。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 , 连年的征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国力 , 庄襄王在位时间又短 , 等到赢政接手时 , 秦国的整体局面并不乐观 。
赢政之前 , 秦国历任国君一直致力于向东扩展领土 , 但几乎都是无功而返 , 比如:
秦穆公六渡黄河 , 一无所获 。
秦穆公元年 , 穆公亲自率兵渡过黄河攻打茅津;秦穆公五年 , 率兵渡过黄河攻打晋国;秦穆公九年 , 秦国东渡黄河 , 向中原腹地进军;秦穆公三十三年 , 秦军越过黄河攻打晋国;秦穆公三十六年 , 秦军再次攻打晋国 。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 , 数次发起东渡黄河之战 , 但并未占到实质性的便宜 , 反而耗费了国力 , 使秦国在短期内走向衰败 。
秦孝公、秦恒公、秦躁公数次东征 , 使秦国差点战败亡国 。
秦昭王十八次东渡黄河 , 自损国力 。
秦国历代国君东征的策略几乎一致 , 都是东渡黄河 , 受到黄河天险、吕梁山脉及太行山脉的阻隔和限制 , 这属于战略上的失策 。
而赢政攻取六国的战略却是反先祖之道而行 , 巧妙利用黄河天险 , 不再强渡黄河天险 , 而是顺流而下 , 攻取魏国都城大梁、以及濮阳 , 建立可进可退的根据地 。
如此一来 , 阻碍秦军的黄河天险变成了护卫秦军东进的有利之河 。
在此基础之上 , 赢政根据先祖东进的战略路线反向推进 , 各个击破 , 最终才兼并了六国 。 直到现在 , 赢政这种反其道而行的东进策略到底是出自赢政还是王翦之手还不得而知 。
但可以确定的是 , 兼并六国的功劳确实应该算在秦始皇头上 。
文治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局面时 , 文化方面正好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阶段 , 诸子百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在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下 , 秦始皇结束了奴隶社会的分封制 , 在世界范围内率先进入封建社会 , 这是他的一大历史功绩 , 后续几千年的所有帝王 , 在这个方面无人能与他比肩 。
另外 , 秦始皇对货币、尺度、车辙、文字等进行统一;置驰道、修直道、巡游、刻石、焚书 , 让天下人归心 。
秦朝的集权制、监察制、官吏选任制、赋税制等 , 都被汉朝所沿袭 。
在后世无数的帝王中 , 在文治或武功某一方面达到一定高度的似乎也不少 , 但文治与武功同样杰出的帝王则几乎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