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为什么会在碗底放一块腥臭生肉呢?


刽子手|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为什么会在碗底放一块腥臭生肉呢?
文章图片

刽子手|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为什么会在碗底放一块腥臭生肉呢?
文章图片

刽子手|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为什么会在碗底放一块腥臭生肉呢?
文章图片

刽子手|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为什么会在碗底放一块腥臭生肉呢?

导语: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庄子所著的《南华经》(即《庄子》)中 , 有一句“死生亦大矣”原句是引用了孔子的“死生亦大矣 , 而不得与之变” 。 后又被王羲之引用到《兰亭集序》中 , “死生亦大矣”的意思是死亡也是件大事 。
中国从古至今都有“死者为大 , 入土为安”的说法 。 中国人始终认为亡故之人应走得风光、走得体面 。 但对于穷凶恶极的罪犯来说 , “断头饭”是他们最后的体面 , “离别酒”就是他们最后的风光 。
死刑犯吃断头饭的时候 , 碗里要放一片生肉?
“断头饭”来历悠久 , 最早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为体现自己的仁和宽厚 , 特意设置的 。 让被判了死刑的犯人在行刑前可以吃一顿丰盛的饭菜 。 但因史料并无过多记载 , 具体的“断头饭”起源时间以及具体规格以无从查证 。
但是史料也证明一个人若非真的罪恶滔天 , 朝廷是不会判他死刑并斩首示众的 , 古时更愿意判流放 , 毕竟流放的人去边疆当劳工还可以制造价值 。
历朝历代对“断头饭”的规制不同 , 因记载过少 , 只有少量野史记载 。 野史记载宋朝时 , 宋太祖规定置办“断头饭”需用5000文(考据史料一文铜钱=0.3元人民币 , 那5000文钱就是1500元人民币) 。
但由于官吏层层剥削, 真正真用于置办“断头饭”的银钱以所剩无几 。 古时人信奉因果循环 , 不给死囚吃“断头饭”又怕死囚死后报复 , 所以一般“断头饭”都会是一碗米、一碗肉、两道菜 。
有些朝代也会为死囚提供酒 。 但其实作为死囚来说饭菜丰不丰盛以不太重要 , 为什么呢 , 因为人之将死啊 , 你都要死了还会在意生前吃什么吗?当然不乏想要吃饱喝足之徒 , 毕竟对于一些看淡生死的人来说 , 死了也想做个饱死鬼 , 明白鬼 。
当然 , 提到“断头饭”就不得不提到古时问斩的规矩 。 古时死囚斩刑由大理寺、督察院以及刑部批准制定日子后就会通知牢里的狱卒 。
【刽子手|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为什么会在碗底放一块腥臭生肉呢?】古时都是秋后问斩 , 在问斩的前一天晚上狱卒就会对囚犯说“您大喜啦 , 官司今天完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您的案子判下来了您准备好上路吧 , 接着狱卒就会端上“断头饭”让死囚吃 。
一般问斩时间都是当天的午时三刻(中午十二点) , 因为古人认为午时三刻是人一天当中精神最困乏的时候 , 而且因午时三刻是一天中太阳正好处于天空的正中是阳气最足的时刻 。
而行刑中必不可缺的当然是刽子手了 , 古时对刽子手的要求十分严格 , 一般都是父亲是刽子手 , 儿子就是刽子手 , 孙子也会成为刽子手 , 基本为世袭制 。
而成为刽子手必须有超乎常人的坚定心性 , 力气也必须大 , 而且刽子手行规是一生杀人不过百 , 据传过百后会断子绝孙 。 行刑时刽子手会站在囚犯后面 , 手持鬼头刀 , 一刀砍下囚犯便人头落地 。
而问斩前一天吃的“断头饭”讲究远不止于此 , 不知从何时起狱卒会在“断头饭”一碗米、一碗肉、两道菜的基础上额外的在碗底放上一片腥臭生肉 。
虽然有些黑心狱卒会放坏掉的臭肉但囚犯们只要看到这片生肉 , 不论好坏都会对狱卒表示感谢 。 这片生肉并不是给活人吃的 , 在明代冯应京所著《月令广义》中记述 , 人死后要走黄泉路、过奈何渡忘川、喝孟婆汤、见三生石再去到阎王殿以生前功过决定来世如何 。
但是奈何桥的终点孟婆的身边有一条十分凶恶的恶犬 , 不知这恶犬从何处听说 , 吃了人间生肉就可重新投胎做人 , 而且还可以位列仙班 。
恶犬十分心动 , 便开始向走过奈何桥的人索要生肉 , 没有生肉就把人的灵魂撕碎 。 而这片生肉在人们看来也就相当于人在死后交于犬的贿赂 。
而在一些地方 , 人们会在逝者的手里放上两枚铜钱 , 让逝者在走黄泉路时贿赂给牛头马面 , 让牛头马面对逝者多加照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