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预防手足口病,洗手很重要

孩子|预防手足口病,洗手很重要文章插图
湖北日报全媒采访人员 胡蔓 通讯员 王琛
天气持续回升 , 手足口病开始逞强 。 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专挑幼儿园、学校等孩子们聚集的场所“兴风作浪” 。 根据手足口病流行规律 , 4月起手足口病病例数逐步上升 , 5月至8月出现第一个流行高峰 , 部分年份的10月至12月还将出现一个次高峰 。
手足口病到底是咋回事
“医生 , 孩子是不是患上手足口病?”来自孝感的苏女士 , 抱着3岁大的宝宝 , 焦急地向武汉儿童医院医生询问 。 眼下 , 医院开始陆续接诊到手足口病患儿 , 但不少家长对这一疾病还一知半解 , 甚至耽误了宝宝的治疗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 , 以手足臀口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特点 , 多伴有发热 。 5岁及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易感人群 。 该病主要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 , 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 , 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也可造成传播 , 传染性强 。
武汉儿童医院消化二内科主治医师聂柳介绍 , 手足口临床表现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种 , 患者多数为普通型 , 症状较轻 , 无需治疗就能自行恢复 。
轻型的表现为急性发病 , 在口腔、手足处出现疱疹和斑丘疹 , 在出疹的同时或者出疹前可能会出现发热 , 大部分是低热 , 小于38.3℃ 。 口腔疱疹最多见于舌头和颊黏膜 , 其次为唇齿侧和硬腭 , 口周也会出现 。 开始时为红色斑片 , 继而发展为周围红晕的水泡 , 在2至5天后 , 水泡会破裂 , 形成浅的灰白-黄色基底、红斑围绕的溃疡 。 手足处出现数个到数十个斑丘疹或疱疹 , 多表现为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点 , 在5天左右吸收 , 7至10天完全消失 。 除了手足口外 , 臀部也是皮疹的高发区 , 多表现为红色斑丘疹样 。
不能以皮疹轻重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 , 肠道病毒有100多种 , 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感染过 。 导致手足口的肠道病毒至少有20多种 , 在我国 , 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 。
当健康的孩子经口摄入这些病毒 , 比如玩了有病毒的玩具之后吃手;或者与患病的小朋友拥抱 , 碰到了皮肤上的疱疹 , 之后吃手;或者直接舔到有病毒附着的玩具、墙面等 , 都会导致发病 。 另外 , 部分病毒可以经过呼吸道传播 , 如果患儿打喷嚏时 , 健康的孩子正好吸入了病毒 , 也会导致得病 。
患手足口病时 , 不能以皮疹轻重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 有些孩子身上只有几个皮疹 , 但是在2至3天快速死亡;有的孩子身上皮疹又多又典型 , 可是几天后疹子一退 , 并无后患 。
不过 , 有以下表现提示孩子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 , 需立即送医院治疗 。 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 , 或者体温大于38.5℃并持续超过3天;神经系统异常:孩子出现嗜睡、呕吐、头痛等表现 , 有时会伴有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阵挛(肌肉在抽搐);心衰前表现:孩子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 , 摸着皮肤湿冷 。
3岁以下孩子 , 最容易发展成重症 , 一旦病毒侵入 , 就可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大脑 , 引发脑炎、脑膜炎、颅内高压 , 甚至死亡 。
患病后 , 如何饮食和饮水
孩子口腔疱疹在发病2至5天后会破裂形成溃疡 , 这时孩子会觉得嘴巴疼痛 , 尤其是吃东西的时候 , 所以 , 进食很有讲究 。 饮食清、软、糯为主 ,建议给宝宝吃偏凉一些的食品 , 能缓解孩子的疼痛 。 在性状上 , 要选择软糯的食品 , 硬的、干的、膨化的食品不要给宝宝吃 , 否则加重痛感 。 味道上以不刺激的食品为主 , 过于酸的、辣的食品不能吃 。
孩子生病后 , 喝水减少 。 体内缺水后 , 身体机能会降低 , 疾病恢复慢 , 还可能导致孩子脱水 。 家长一定要保证孩子足量的饮水量 。 其评价标准是孩子小便次数不减少 , 颜色透明或者淡黄色 。 不愿意喝白开水的宝宝 , 可以喝奶、豆汁 , 也可以喝果汁 , 但要选择刺激性小的 , 比如西瓜汁等 , 不要喝橙汁、山楂汁等特酸的果汁 。
预防之要在于“洗”
与其生病后治疗 , 不如做好预防不生病 , 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鼻涕)、口水、大便、皮肤的疱疹里面都有病毒 , 并且排毒期长 。 病人感染后 , 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 经呼吸道排毒时间有2至3周 , 经粪便排毒可长达2至3个月之久 。